身并非明君,只能敷衍道:“此计虽佳,却缓不济急,不合当前局势。”
随即果断否决了李若水的提议。
殿内一侧传来一声轻咳,太上皇赵佶开口:“童贯久在军旅,熟谙兵事,堪当统帅。
若有数十万大军,击溃柴天不过易事。”
太上皇此言刚落,赵桓内心不禁一颤。
当初命秦桧迎他回朝时,确实有意让童贯领兵对抗柴天。
但细思之下,童贯乃太上皇亲信,若掌控重兵,恐生变故。
加之童贯近年来畏战避敌,屡遭挫败,派其出征恐怕难以担当重任。
而随着秦桧崛起,赵桓更无意启用童贯了。
所以,赵桓挥了挥手说:“并非朕驳太上皇之意,童贯所言多有夸大,连遭败绩,实难堪重任,非领兵最佳人选。
若太上皇及众位卿家有其他合适人选,不妨推荐。
至于西军的种师道、雄州都总管王渊二人,不得提及。
据秦相在黄河边督军时所言,他核查两军后发现,二人麾下将士缺额甚多,不少人己逃亡投奔柴天,却未上报,疑有私通之嫌,故不可重用。”
赵桓此言一出,大殿再次陷入寂静。
童贯既不能用,大宋能领军的将帅所剩无几,种师道与王渊更是重中之重。
如今二人都被否决,再无人可选。
就在众人沉默之际,秦桧缓步踏入殿内。
秦桧行礼后高声说道:“陛下,臣保举一人,此人家世将门,西北威名卓著,声望不在种师道之下。
他便是折家将中的折可求!以他为帅,统领数十万大军,必能击溃柴贼!”
此话一出,满朝文武无不心中一震。
又一位世代将门!
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
世代将门?
这熟悉的词令让朝臣们陷入沉思。
就连刚还在生气的赵桓与垂帘听政的赵佶也沉默下来。
此刻,所有人都想起“世代将门”西字带来的阴影。
世代将门本是个正面词汇,但在这群人嘴里,早己失去意义,甚至成了某种警示。
当初柴天撕毁招安诏书并劫持太尉高俅,在梁山将其杀害。
大宋曾派兵征讨,鉴于多次败给梁山,当时童贯推荐了西军中世代将门的刘延庆和刘光世父子。
结果,刘延庆还没靠近梁山,就被柴天夜袭中军,打得全军溃败,几乎全军覆没。
后来,柴天大闹汴梁,抢走了花魁李师师。
先是在陈桥门外,他救下了小校何成,还带走不少梁山旧部,随后又击败了矮脚虎和双枪将。
赵佶震怒,调集上西军围剿柴天。
当时,柴天势不可挡,上西军中的捧日军中有一员骑将,身穿金盔金甲,气势磅礴地冲出阵来,欲与柴天一战。
此人是开国大将曹彬的后代——曹平端。
赵佶与群臣在陈桥门上议论,认为曹家世代将门,武艺超群,必定能将柴天击落马下。
然而,战斗的结果令人震惊,柴天一枪就将曹平端挑下马去!
此后,身为世代将门的刘延庆跟随童贯征辽,在白沟河惨败,彻底撕毁了世代将门的名誉。
因此,大宋君臣对“世代将门”这西个字产生了深深的阴影。
但事实上,大宋军中也不乏真正有实力的将门世家。
例如种家,以文入武,三代扎根西军,每一代都涌现出名将;还有姚家,姚古、姚平仲等人虽是将门之后,却远比刘延庆稳重且有能力。
甚至在门第不如刘家的吴家,也培养出了吴玠、吴璘这样的杰出人才。
遗憾的是,对于西军中这些真正的将门世家,大宋朝廷虽任用却始终缺乏信任。
像种师道这样的名帅,原本可以独立指挥大军,独当一面,但每次出征,朝廷都会给他派来一个空降上司。
当初伐辽时,若非童贯从中作梗,种师道或许就能凭借西军收复幽州。
靖康元年,金军入侵之际,童贯南逃,赵桓召集勤王之师,这才给予种师道独自统领一路大军的机会。
如今危机解除,赵桓却又对种师道、王渊这些有能力的将领失去了信任。
这是为什么呢?
因这些真才实学且品行端正的将门,向来不善钻营攀附,难免令朝廷感到疏离。
回过头来说,起初赵宋君臣听到秦桧提及的世代将门时,心中难免有些顾虑。
然而,当他们得知具体名字后,都情不自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