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草原始终是草原人的领地,从未有哪个中原王朝能完全控制这片广袤之地,即便是鼎盛时期的唐朝也未能做到。*k~a¢n^s_h^u^j`u~n·.?c^c\
唐太宗李世民曾几乎消灭整个**,活捉颉利可汗,那时草原及北庭都护府均属大唐的羁縻之地。
即便是在李世民之后,唐朝又出现了多位强势君主:唐高宗李治、女帝武则天以及唐玄宗李隆基。
他们不断对外扩张领土,加强对草原的掌控。
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逐渐衰落,曾依附于**的小部落契丹趁势崛起。
契丹吸纳了**遗留的力量,在中原动荡之际迅速壮大。
最终,契丹的杰出领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并占据燕云十六州,从此辽国长期压制北宋。
即便辽国后来衰退,但随之兴起的是发源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
女真人虽一度征服中原,却遭遇柴天带领的大周政权的反击,最终被大周天子柴天所灭。
然而,草原上的各部族依然存在,如奚人首领萧干统领的奚人诸部、阴山室韦以及蒙兀等部族。
蒙兀正是日后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的雏形,也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祖先所在之处。
尽管此时的蒙兀只是众多草原部族之一,但若按照原历史进程发展,蒙兀后裔将成为取代女真人的北方霸主,甚至统御天下。
遗憾的是,这些草原部族的领袖们尚未察觉,历史的进程与中原帝国的命运因柴天这位罕见的帝王出现而发生了转变。
柴天不仅拥有历代千古一帝共有的才能与特质,还具备超越前人的远见卓识,了解部分历史发展的脉络。
因此,他对草原各部族的态度一开始就不同于唐代的松散羁縻政策。
唐廷国策,只求各部上表归附并按时进贡即可。`狐^恋¨蚊,穴\ ~蕞.歆*漳`节*更!鑫!快^
然而柴天志不同此,他要一劳永逸,将草原纳入中原版图,彻底终结草原部族反复成敌的隐患,开创万世太平!
第二九〇章 奚奴萧干,怎敢在朕前自称朕!
“呜呜呜——”
随着萧干决定先议和试探大周态度,奚国与草原诸部终有定论。
草原间,奚帝萧干金帐外号角低沉回荡。
在号角声里,萧干率众部首领及数千健儿出营,旌旗飘扬首奔南面周军方向。
虽仅据草原一角,萧干却极讲究排场:黄罗伞盖、仪仗随从齐备,甲胄锦衣随行,手持象征帝王的旗帜,俨然众星拱月之势。
然众人虽衣饰华美,却难掩心中萧索与不安。
他们不知周廷对求和的态度。
虽兵甲光鲜,实则因惧周军威名与柴天天威,内心早己胆寒。
此刻虽迎周军而来,却无人知自家与奚国命运如何。
更不明柴天会如何处置。
即便求和,方式亦有高低。
最理想的求和,是俯首认错,向中原称臣纳贡,得天子宽恕即罢。
稍逊一筹的和解方式,便是割地赔款,真心献出大量财富物资以取悦中原,一旦中原天子因这些贡品而开怀,甚至因此赦免其罪责,那么他们仍能维持作为草原王朝联盟的地位。
然而,最糟糕的结果则是整个部落被大周俘虏,沦为中原的苦力,草原各部的传承将在这片土地上中断,虽性命得以暂存,却再无自由可言。
这就像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对付南唐那样,南唐投降后,全国归附宋朝,连南唐皇帝李煜也被押至汴梁软禁。
南唐实际上己名存实亡,仅剩的皇帝及旧臣勉强保留着“违命侯”的虚衔,苟延残喘于世。
甚至,连李后主李煜也无力保护自己的妻儿,坊间盛传,李煜的皇后小周后被宋太祖之弟宋太宗赵光义看中,召入宫中。+天+禧¨暁*说!王· ?首/发~
对此,李煜只能徒呼奈何。
当然,萧干等人虽未必知晓李后主的经历,但他们深知求和可能带来的最坏结局。
因此,若柴天提出的条件意味着一无所有,萧干宁可玉石俱焚,也要与大周决一死战,伺机逃脱。
不久后,萧干率领奚国皇帝仪仗,以及二三十万集结的各部族联军抵达周军行军路线前,并在数里外驻足。
接着,他鼓起勇气策马向前,带领数十名亲卫骑兵来到草原联军最前沿,望着对面气势磅礴、旌旗飘扬、兵强马壮的大周军队,心中不由一凛。
尽管他的背后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