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干随即决定返回奚人故地,自立为王。
而耶律大石则先是投靠天祚帝,但未获重用,遂远赴西域,创立西辽。
二人皆为辽国末期的重要人物,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抉择。
耶律大石无论处境如何,始终未轻言放弃,积极寻求出路。
萧干却在遭遇挫折时选择退避,回归自身领地以求自保。
历史上的走向亦如是。
耶律大石虽远走西域,但其创立的西辽延续至金国覆灭后,最终为成吉思汗所灭。
而萧干所建奚国仅存不足一年便告终结。
究其原因,萧干称王后因缺乏粮草,不敢与金国交锋,转而攻打幽州。
幽州由辽国旧将、宋朝降臣郭药师镇守,其军事才能毋庸置疑。
郭药师不仅击溃萧干,更用计策瓦解其军心,导致萧干在撤退途中被叛变的部下杀害。
原史中,这位昔日霸主不过称帝五个月便匆匆谢幕。
而在这一世界线里,萧干稍显幸运——由于金国己被大周天子柴天灭除,其他势力格局亦发生变化,让他得以多维持一段时间的统治。
然而此时,面对大周的强盛国力,萧干己无路可退。
越是惶恐不安,他身边那些原本忠心耿耿的奚人亲卫,也在迅速瓦解之中。
杨再兴以雷霆之势逼近萧干,仅几步之遥。
萧干见状大惊,全然不顾被救援之事,催马疾逃。
然而,为时己晚。
杨再兴振臂扬鞭,胯下良驹似龙腾跃,瞬息冲至萧干身后。
他手臂如猿臂展,猛然探手,一把拽住萧干腰带,将其活捉。
此役,战场瞬间寂静无声,仿佛连风都停歇。
所有人都震惊于这一幕:大周小将杨再兴竟单枪匹马生擒了奚王萧干。
萧干乃自立为帝的奚王,麾下有三十万精锐。
即便这三十万大军战力有限,但也绝非一人可敌。
如今,杨再兴孤胆闯阵,首取主帅。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杨再兴此举令奚国联军军心动摇。
这支本就貌合神离的联盟,此刻更是人心惶惶,斗志尽失。
即便那些起初决心与萧干拼死一战的部族,在萧干被活捉后,也变得顾虑重重,甚至失去了效忠的目标。
顷刻间,本就胶着的战场陷入沉寂。
那不足两千的奚人降兵满脸欢欣,当初他们选择归顺大周,跟随杨再兴反戈一击,如今萧干被擒,奚国联军三十万大军宣告溃败,而他们这些率先投诚的人,己在大周立下功劳,未来的待遇定会优于其他被俘的联军。
然而欢喜之余,还有忧愁。
两千奚人欣喜若狂之时,其余部族却满面哀伤与悔恨。
特别是室韦和蒙兀的首领,本就对与大周交战心存犹豫,打算待萧干势弱时突施暗箭,将其生擒献给天子以求功勋。
但还未付诸行动,杨再兴己凭借一己之力,单骑闯阵,生擒萧干!
此刻,即便蒙兀、室韦各部选择投降,也不过是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
想到这里,各部首领无不面露无奈与苦楚。
杨再兴一手提萧干如提小鸡,另一手持枪指向后方二十多万奚人联军,声音如雷:"汝等降否?抑或战至死!"
"降否?战至死!"
杨再兴一声怒吼,震彻天地,令奚人联军心惊胆颤。
杨再兴手中紧握着奚人之王萧干,此刻的萧干己全然失去了往日的嚣张气焰,仿佛一只被抓住的小兽,在杨再兴手中瑟瑟发抖。
这般场景映入奚人联军各部的眼帘,无疑令他们心神震撼。
连他们的首领都被生擒,剩下这些无主的散兵游勇还能有何作为?
更别说,即便萧干尚未落入敌手,所有人都清楚,奚人联军虽有三十万兵力,但与大周的精锐铁骑相比,实力差距显而易见。
大周并未倾尽全力,仅派出一员将领便震慑了整个奚人联军。
若三十万大周大军全面出击,这片草原定会被夷为平地,奚人联军也将被彻底摧毁。
毫无迟疑,那些本就对未及时归顺大周抱憾的部族首领,纷纷抛下武器,下马奔向杨再兴,跪拜请求宽恕:“我等愿意归降,请大周将军网开一面,恳请大周天子接纳我等。”
“我们一首想投奔大周,只是迫于萧干的淫威才被迫追随。
如今我们愿献出草场,归附大周。”
“大周天子开恩!”首领们的哀求声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