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水浒:开局大闹忠义堂 > 第159章 更具有特殊价值

第159章 更具有特殊价值

,缓解部分士兵的婚姻问题;孩子们则被纳入大周教育体系,通过长期培养,使他们逐渐认同大周的身份,最终成长为国家栋梁。

这种方式如同“温水煮青蛙”,看似温和,实则蕴含深远的战略意义。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强大生命力——通过消灭威胁、同化异己、融合友邦,实现了文明的持续壮大。

从炎黄时期开始,华夏文明便不断吸收周边民族的文化精华,最终形成了广袤的九州版图。

柴天继承了这一传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疆域。

虽然看似细微的变化,却足以影响整个局势,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柴天此次北征,统率步骑三十万大军。

其中十万步骑伴随岳飞与张叔夜护送三十万漠北俘虏南归。

另有十万步骑交由吴玠、吴璘、高宠、吕方、杨再兴等青年将领率领,在奚王萧干及被俘首领的引导下,返回各自的部落接收牲畜并迁移老幼妇孺。

此刻的漠北草原己无完整的丁壮之军,所有部族都无法再提供额外兵力。

因此这场接收毫无阻碍,功勋卓著的史文恭、韩世忠、林冲、武松等并未参与,而是将其荣誉留给年轻一代。

最终,柴天身边仅剩史文恭、韩世忠等人及十万步骑。

他将与这支队伍完成两项大事:勒石燕然与封狼居胥。

这两项举动意义非凡!

勒石燕然源于东汉大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军抵达燕然山时,在山顶刻石记功,彰显汉朝国威与窦宪功绩。

燕然山上的铭文便是史学家班固《汉书》中记载的《封燕然山铭》。

柴天携众多随行将领及十万骑兵历经数日行程,终至燕然山。

在精锐护卫下,登上山巅,见到了窦宪当年镌刻铭文的巨石。

历经岁月侵蚀的朱色巨石,风化痕迹隐约可见,但上面整齐的汉隶依然笔画分明,深嵌石内,清晰可辨。

仿佛强汉之声穿越千年仍在回荡世间。

柴天凝视着巨石上的文字,低声诵读起来:“永元元年秋七月,汉元舅车骑将军窦宪,辅佐圣主,安定王室……”

昔日,耿秉与执金吾共赴边疆,整治军备于朔方。

鹰扬校尉,螭虎勇士,统率六军,会合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等部族首领,骁勇骑士三万。

战车轻捷,长毂有序,云辎布满道路,万余辆战车浩浩荡荡。

布阵八方,以威震慑,黑甲闪耀,红旗映天。

大军越过高阙,首抵鸡鹿塞,穿越沙漠戈壁,横贯大漠,斩杀敌首以祭鼓,鲜血染刃。

随后西方出击,如流星扫尾,千里无遗寇。

自此疆域安定,班师回朝,巡视山川,越过涿邪山,跨过安侯城,登上燕然山,踏足冒顿旧地,焚烧老上龙庭。

上可慰先祖遗志,彰显神灵庇佑;下能稳固后世基业,开拓疆土,振我汉室威名。

此谓一劳永逸,暂费而永安。

遂刻石记功,颂扬功德。

铭文曰:王师出征,荡平荒裔,剪除凶残,断绝海疆。

其功盖世,封神立碑,永耀帝业!

纵历千年,班固所书燕然山铭,仍显雄浑气势,穿透岁月。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秋风依旧,人事己非。”

此刻,燕然山上,柴天凝视着镌刻于石上的铭文,历经沧桑,依然清晰可见,心中油然而生豪情。

强汉盛唐,非虚言也。

汉时国力强盛,虽未能根除北患,但每次出征皆令胡虏损兵折将,深知侵犯大汉者,虽远必惩。

尤其此铭,乃东汉史家班固亲笔所书。

班固名垂青史,与大将军窦宪齐名,其地位媲美司马迁。

班固与其弟班超,虽为史家子弟,却兼具卓越谋略与胆识。

班固著史之余,还追随窦宪征战,屡建军功。

班超的弟弟班勇,同样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

当时,西域各附属国在王莽篡汉之后脱离中央统治,转而归附北匈奴。

北匈奴借助西域的人力与资源,势力愈发强大,频繁侵扰河西地区,给边境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领军讨伐北匈奴,班超随军参战,担任司马一职。

班超初入军营便展现非凡才华。

他领兵攻打伊吾,在蒲类海与北匈奴交锋,大获全胜。

窦固对其能力极为欣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