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这些都是士卒常年征战,都是大明朝最精锐部队。
皇帝面临包围乃至消灭的命运,杨洪竟然带着大明最精锐的部队,作壁上观。
这合理吗?
事后文官把这次土木堡之变失败归结到司礼监王振身上,是他的一系列错误决定,才让明军大败,天子被俘。
若真是如此,英宗夺门之变后,为什么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
天顺元年,英宗开祖宗之先例,在京城智化寺北院为王振建立旌忠祠,以祭祀亡灵。
要知道,在京城为一个宦官设祠,是明朝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何况还是被定性的王振?
又想到杨洪和于谦那些传言,朱厚照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皇爷雄才伟略,必能使大明气象一新。”
汪首的话,让朱厚照收回了思绪。
他不是文官的傀儡,不是他们的玩偶,自然也做不到文官口中的垂拱而治。
“刘健、谢迁离去,内阁急需人手,当务之急,是让焦芳进入内阁!”
朱厚照转了话题。
汪首沉思片刻,缓缓应道:“根据大明制,内阁人选必须经过廷推。若按照正常流程,焦芳必然难以入选。”
所谓廷推!
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都需要皇帝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
参与廷议之人员,计有六部尚书、都御史、六科给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掌道御史等一众高官。
汪首说的不错,以焦芳在文官中的口碑,若是通过众人推举,让他脱颖而出,必然难以做到。
“若是不能通过廷推,朕只有签发中旨了,这个机会既然己经出现,断然不能再让内阁铁板一块!”
若不能将焦芳充斥内阁,文官将组成强有力的内阁,对抗自己。
那即便是自己赶走了刘健,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皇爷虽然能签发中旨,但历来文臣对中旨抵触极大。
奴婢担心,焦尚书即便通过中旨进入了内阁,也会因为这些抵触,更加难以起到作用。”
朱厚照沉思片刻,也觉得中旨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以你之见,此事该当如何?”
“想办法让焦芳通过廷推!”
朱厚照瞬间明悟。
“你的意思,是去游说李东阳?”
汪首笑道:“皇爷圣明,不过这个游说,更准确的说是威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