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滕毅抬起头说到:“如今是我大明朝人才匮乏之际,做出此判决的县令有大才,可调往京中任职,为陛下分忧!”
“嗯?腾大人还请细说。”
滕毅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此判决虽不符我大明律法,但颇有章法,而且更加合理。只是其中缺了一点东西。”
他说完,微微抬头,目光在朱元璋的脸上停留片刻,似乎在观察皇上的反应。
朱元璋的目光微微闪动,似有所思。
“缺了什么?”
滕毅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谨慎。“缺的就是苦主的谅解。”
“哦!!”朱元璋眼神大亮。
“咱就说缺了啥!要是这环拼上那这案子确实无懈可击了!”
滕毅见朱元璋的反应心中大喜,继续说道:“如果可以写一份谅解书让苦主签字画押,补上这一环。那么此案不失为一桩经典案例。”
“如今天下初定,人口劳力确实紧缺,此县令可以考虑到这么多因素,并运用带到断案之中,可谓大才!”
“嗯!腾大人说的有理。”朱元璋点点头。
滕毅刚刚退下,李善长便缓步上前,拱手行礼,神色恭敬。
“陛下,”李善长声音沉稳,带着几分深思,“臣以为,此县令判案之出发点,可见其胸怀宽广,心系社稷。”
“心系社稷?韩国公此话怎讲?判个案子,如何能扯到心系社稷上去?”李善长这样说,朱元璋顿时来了兴致。
李善长微微一笑,不急不缓地答道:“陛下,我们读书人常以史为鉴,而天下百姓,则以身边之事为鉴。此县令此次判罚,虽看似只是一桩小案,但其影响却深远。”
“当地豪强素来横行霸道,庶民百姓苦不堪言。”
“然而,此县令一纸判书,令豪强不敢再轻易对庶民动武,地方因而得以安定。此举不仅平息了民怨,更让百姓对朝廷心生信赖,社稷根基自然稳固。”
“陛下,臣以为,此县令若能调往刑部,必能以其才智与胸襟,为朝廷肃清吏治,整顿刑狱。刑部乃国之重器,若得此人为助,必能令天下百姓更加信服朝廷,社稷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