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青简史记 > 第68章 孝景本纪: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危机

第68章 孝景本纪: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危机

汉景帝前期那是顺风顺水,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q~i_u?s*h¨u,b.a+n/g_.,m^e*

可谁能想到,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危机正悄然逼近,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这场叛乱,差点把汉朝的江山给掀了个底朝天,也让景帝的皇帝生涯,来了个惊险刺激的“过山车”。

要说这七国之乱的起因,还得从刘邦说起。当年刘邦建立汉朝后,觉得秦朝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诸侯,导致中央孤立无援。於是,他就大封同姓诸侯王,想著让这些刘姓子弟来拱卫汉室江山。可他没想到,这一做法就像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隨著时间的推移,这些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土地、人口、財富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儼然成了一个个“国中之国”。他们在自己的封地里,那是说一不二,不仅可以自行任免官员,还能铸造钱幣、徵收赋税,军权也在自己手里,完全不把中央朝廷放在眼里。到了景帝时期,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一场衝突在所难免。

而直接引发七国之乱的导火索,是御史大夫晁错提出的“削藩策”。晁错这人,那是个直性子,一心为了汉朝的江山社稷著想。他眼看著诸侯王们越来越囂张,就向景帝上书,详细阐述了削藩的必要性。他说:“如今的诸侯王,一个个都太膨胀了,他们的地盘大得离谱,实力也越来越强。要是不赶紧削弱他们,以后肯定会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现在削藩,他们可能会造反,但晚削不如早削,要是再拖下去,等他们的势力更强大了,到时候再想削藩,可就难上加难了,那时候造反,危害更大。”景帝一看,觉得晁错说得太对了,这不正是自己一直担心的问题吗?於是,他就下定决心,开始实施削藩计划。

这一削藩,可就捅了马蜂窝了。诸侯王们本来就对中央朝廷心怀不满,这下更是找到了藉口。其中,吴王刘濞反应最为激烈。这刘濞可不是个简单人物,他的封地吴国,那是富得流油,有盐铁之利,百姓都不用交税,日子过得相当滋润。而且,他早就对皇位有想法了,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现在景帝要削他的藩,他怎么可能坐以待毙?於是,他就联合了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等六个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叛乱。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他们的口號喊得响亮,说是要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晁错,但实际上,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真正目的,是要推翻景帝,自己当皇帝。,2?0¢2!3!t*x·t,.+c/o?m¢

七国之乱的消息传到长安,整个朝廷都炸开了锅。景帝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叛乱给嚇了一跳,他没想到,诸侯王们竟然真的敢造反。这时候,他才意识到,事情远比自己想像的要严重得多。他赶紧找来晁错商量对策,晁错也是个实在人,他建议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长安。这可把景帝给难住了,他心里想:“你让我去前线打仗,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这江山可怎么办?而且,我堂堂皇帝,怎么能轻易冒险呢?”就在景帝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局势。这个人就是袁盎。

袁盎原本是吴王刘濞的丞相,和晁错那是死对头,两人向来不合。他一看这情况,觉得机会来了,就趁机向景帝进谗言。他说:“陛下,这七国之乱,都是晁错惹出来的。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诛杀晁错,恢復被削夺的封地。只要陛下杀了晁错,再派使者去赦免七国,恢復他们的封地,他们肯定会退兵的。”景帝这时候也是慌了神,病急乱投医,竟然真的相信了袁盎的话。他心想:“要是真能这么简单就解决问题,那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於是,他一咬牙,一跺脚,就下令处死了晁错。可怜晁错,一心为国,最后却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晁错被杀后,景帝满心期待著七国能够退兵。可他万万没想到,吴王刘濞根本就没把他放在眼里。刘濞不仅没有退兵,反而更加囂张了,他直接自称东帝,和景帝分庭抗礼。这下,景帝彻底明白了,自己被袁盎给忽悠了,七国之乱根本就不是杀一个晁错就能解决的。他后悔不已,但事已至此,也只能硬著头皮上了。他下定决心,要用武力平定叛乱。

在军事指挥上,景帝做出了一系列明智的决策。他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领大军前去平叛。这周亚夫,那可是个军事天才,他深知叛军来势汹汹,不能硬拼,於是就採取了坚壁清野、断其粮道的策略。他先把军队驻扎在昌邑,坚守不出,任凭叛军怎么挑衅,他都不为所动。然后,他派轻骑兵绕道到叛军后方,切断了他们的粮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