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机构。乐府的人到处去收集民间的歌谣,什么赵、代、秦、楚等地的民歌,都被他们搜罗来了。这些民歌可都是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有表达爱情的,有诉说劳动辛苦的,可有意思了。汉武帝让乐府把这些民歌整理改编,再配上音乐演奏出来,一下子就把民间的音乐文化给发扬光大了。
有一回,汉武帝得到了一匹神马,那马长得高大威武,跑起来像风一样快。汉武帝可高兴了,马上让人作了一首《太一之歌来讚美这匹马。后来又得到了千里马“蒲梢”,又作了一首歌。¢q\i!u*s-h¢u?b·a′n¢g,.¢c_o¨m`不过,这事让中尉汲黯给批评了,汲黯说:“陛下,王者作乐,是要上承祖宗,下化百姓,您就因为得到一匹马,就作歌还用到宗庙祭祀上,先帝和百姓能理解这音乐的意思吗?”汉武帝听了,虽然心里不高兴,但也没说啥。从这也能看出,汉武帝对音乐的热爱,都有点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了。汉武帝对音乐的喜爱和推动,让汉朝的音乐文化迎来了一个大发展,也给后世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音乐遗產。
四、音乐江湖的正邪较量
一雅乐的“正统之路”
在古代音乐的江湖里,雅乐那可是妥妥的名门正派,根正苗红,地位高得很。雅乐,听名字就知道,走的是典雅纯正的路线,起源老早了,能追溯到尧舜时期,不过真正成体系,还是在西周。
西周的时候,周公“制礼作乐”,这雅乐就成了礼乐制度的核心部分。为啥说它是正统呢?你看啊,雅乐的演奏场合那都是超严肃的,像祭祀天地、宗庙,还有宫廷里的各种重大礼仪活动,都得有雅乐。而且它的音乐风格庄重肃穆、中正平和,就像一个正襟危坐、一本正经的老学究,让人听了,心里就不自觉地生出敬畏之感。乐器的使用也有严格规定,编钟、编磬那可是雅乐的標配,这些乐器一奏响,声音悠扬又大气,特別能烘托出庄重的气氛。
雅乐在维护统治秩序上,作用可大了去了。它就像一把无形的尺子,衡量著人们的行为规范。在古代,不同等级的人,听的雅乐、用的乐器都不一样,这就明確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让大家都知道自己该干啥,不该干啥,不敢隨便僭越。比如说,天子用的雅乐,那规格肯定是最高的,诸侯、卿大夫、士,一级一级往下,雅乐的规模和形式都得跟著降。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被雅乐安排得明明白白,统治阶级的权威也得到了维护,所以歷代统治者都把雅乐当成宝贝,使劲儿推崇。
二郑卫之音的“逆袭之路”
和雅乐比起来,郑卫之音就像是音乐江湖里的“叛逆者”,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路线。郑卫之音,说白了,就是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它的特点和雅乐截然不同。郑卫之音的旋律特別活泼,节奏明快,歌词也很接地气,大多是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特別能打动人心。
在当时,郑卫之音那可是相当受欢迎,不管是民间的老百姓,还是宫廷里的达官贵人,都爱听。你想啊,雅乐虽然高大上,但听多了,难免觉得枯燥,郑卫之音就不一样了,轻鬆欢快,一听就上头。像魏文侯,堂堂一国之君,就直言听古乐雅乐的时候,昏昏欲睡,听郑卫之音,就精神抖擞,不知道多带劲。
可就是这么受欢迎的郑卫之音,却被一些人视为“靡靡之音”,是音乐江湖里的“邪派”。这主要是因为它和正统的雅乐观念相悖。雅乐讲究的是端庄、肃穆,注重教化功能,而郑卫之音太过於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歌词里那些男欢女爱的內容,在一些保守的人眼里,就是“淫”,会败坏社会风气。孔子就特別不喜欢郑卫之音,说要“放郑声,远佞人”,觉得它扰乱了雅乐的正统地位。后来的汉儒们,在《乐记里也对郑卫之音一顿猛批,说它是“乱世之音”“亡国之音”。但就算被这么批评,郑卫之音也没被打压下去,它凭藉著自身的魅力,在音乐江湖里闯出了一片天,和雅乐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抗与融合。
五、当音乐遇上政治,会擦出什么火
在《史记?乐书里,音乐和政治的关係,那可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紧密得很。在古代,统治者们可都明白,音乐这玩意儿,可不只是用来听听,放鬆放鬆心情的,它可是有大用处,能成为巩固统治的一把利器。
就拿西周来说,周公“制礼作乐”,把音乐和礼仪制度结合得严丝合缝。不同等级的人,在不同场合,听的音乐、用的乐器都有严格规定,一点都不能乱。这背后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通过音乐来明確社会等级秩序,让大家都清楚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