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漉漉的纸膜,便如同白色的纱幔一般,神奇地附着在了竹帘之上。
抄好的湿纸,需要被小心地从竹帘上转移到一块平整的木板上。
一张张叠放起来,中间用湿布隔开。
再用一个巨大的、由柱子设计的螺旋压力机,慢慢地将其中大部分的水分压榨出去。
最后,便是烘干。
张大山专门建造了一间带有中空火墙的“烘焙房”。
工人们将那些被压榨过的、依旧湿润的纸张,一张张地、小心翼翼地,贴在温热的墙壁上。
在恒定的微温下,纸张被慢慢地烘干、抚平。
几天之后。
当第一批崭新的“青石纸”,终于被从墙上揭下来时。
所有人都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叹。
那纸,呈天然的淡黄色,带着竹子的清香。
纸面平整,光滑,质地坚韧,厚薄均匀。
拿在手里,既有韧性,又不失轻盈。
品质远非镇上那些昂贵的草纸所能比拟。
第一刀崭新的“青石纸”,被郑重地送到了学堂。
整个学堂都沸腾了。
周先生抚摸着那光滑坚韧的纸面,激动得双手都在微微颤抖。
“好纸……好纸啊!”
“有了此物,何愁我青石村文风不盛,何愁寒门子弟无出头之日啊!”
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他们小心翼翼地接过一张张新纸,如同捧着世间最珍贵的宝贝。
他们终于可以,不用再心疼纸张,尽情地在上面书写、练习了。
当晚,张家新房的堂屋里,灯火通明。
张大山亲自研好了墨。
王氏则在一旁,眼中含泪,口中念叨着,将对远方儿子的思念和嘱托,一句句地说出来。
“告诉小山,家里一切都好,让他不用挂念。”
“让他在外面好好当差,也要注意身子,别累着了。”
“还有,天冷了,让他记得多加件衣裳……”
张大山提起了毛笔,饱蘸浓墨。
在那张由自己亲手造出的、散发着清香的纸上。
郑重地,写下了给三儿子小山的第一封家书。
“小山吾儿,见字如面……”
笔尖划过纸面,顺滑流畅,墨迹清晰,毫无洇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