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的侧影,握笔时优雅而稳定的姿态,以及画纸上那份灵动传神的古韵,让石松驻足良久。他并未打扰,只是在她完成搁笔时,才轻轻鼓掌。
“形神兼备,笔触细腻,难得。” 石松的赞赏发自内心,“尤其这鸟雀的眼神,活灵活现,有宋人‘格物致知’的韵味。”
赵雅芝闻声转身,看到是石松,白皙的脸上泛起一丝红晕,连忙行礼:“殿下过奖了,只是拙劣地模仿,不敢当。” 她的眼神清澈,带着被真正理解的欣喜。
“艺术需要天赋和静心,你两者兼具。” 石松走近,目光落在画上,随口聊起了宋代画院的轶事和一些书画鉴藏的见解,话语间展现的深厚底蕴让赵雅芝听得入神,眼中异彩连连。这次关于艺术的短暂交流,如同一颗微小的种子,悄然落在两人心间。赵雅芝感受到石松那份超越年龄和财富的儒雅与深邃,而石松则在她纯净专注的艺术世界里,看到了一份与林青霞截然不同、却同样动人的灵魂之美。之后在宫中的偶遇,彼此的微笑和眼神交流,便多了一丝心照不宣的默契和淡淡的暖意。
东方潮涌:
遥远的东方,1977年的秋天,大地正经历着拨乱反正后的复苏与躁动。西星帮的阴霾被彻底扫清,思想解放的春潮涌动。
石松通过叶家建立的隐秘渠道,以及圣女联盟庞大的海运网络,自叶帅雷霆行动尘埃落定后,便开始了持续不断、规模惊人的援助:
数以百万吨计的优质小麦、玉米,源源不断运抵天津、上海、广州港、梧州、福州,极大缓解了粮食紧张;
先进的农用化肥生产线在东北和华北秘密投产,化肥产量在短期内大幅提升;
数万套先进医疗设备、大量基础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和医疗技术资料被送入急需的医院;
一批批工程机械的关键部件,通过复杂的转口贸易,悄然进入国内大型国企。
这些援助,精准地切中了当时中国最迫切的需求——吃饱饭、恢复生产、改善民生。它们并未首接打上石松的名字,而是通过“爱国华侨”、“国际友好组织”等多种渠道,低调而高效地完成。但其庞大的总量和精准的投放,不可能瞒过最高层的眼睛。主持经济工作的邓公案头,一份份关于这些“神秘援助”来源的调查报告不断汇集,最终所有的线索都隐隐指向了同一个名字:石松——叶帅的女婿、东南亚联盟的无冕之王、沉睡十二年苏醒后爆发出惊人能量的世界级隐形富豪。
他想起叶帅曾私下提及这个女婿时的复杂神情,有欣赏,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报告里描绘的石松,不仅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更展现出对科技前沿的恐怖掌控力(光刻机项目虽高度保密,但大规模的资金流动和技术人才动向瞒不过顶级情报机构)和对国际格局的深刻洞察(与哈默的密切互动己被关注)。
“这是个能下大棋的人。”“在海外,为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手里,还握着未来科技的钥匙……更重要的是,他是剑英的女婿,这条纽带,天然可靠。”
他拿起笔,在一份印有国徽的专用信笺上,沉稳地写下批示:
请剑英同志转达:对石松先生心系桑梓、慷慨解囊之深明大义,我谨代表国家和人民,致以最诚挚的谢意!祖国的发展与开放,需要汇聚全球英才与力量。石松先生乃海外华人翘楚,见识卓绝,若能拨冗,余甚盼能与先生及夫人周璇女士一晤,时间地点可由先生方便酌定。共叙乡情,共商合作,展望未来。
邓
一九七七年十月
批示迅速被加密送出。一场跨越重洋、连接着古老东方与海外巨擘、关乎未来国运的世纪会面,在1977年的深秋,正式提上了日程。
皇宫书房内,石松接到了叶帅亲自打来的加密电话。听完转述的邓公亲笔信内容,石松放下听筒,走到窗边。秋日的帝汶海,深邃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