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部队编制足够大,或者是指挥友军协同作战,那又在中军的基础上还另有左右虞候军(亲军)、左右厢马、步军等名目。如十大节度使四大都护府等。
重建的左龙武军,混合了两种,正编编列亦为战时的左、右、前、后、中五军,各以十部郎将为正副兵马使佐领,其中左、右、前、后军各辖三营,中军五营,又左右虞侯军(亲军)各一营两队,中护军(押衙)一团,跳荡(突击队·前锋兵)二营一队,奇兵队(骑兵·预备队)三营。
另有其他附属的长史、司马、书记、参军事、诸曹尉、度支使等官佐僚属若干,依照平时的军府规模配属。旅帅以下可由我自酌情调置。
而按照本朝最基本军事单位——府兵的营制,可以分大中小三等三类编制。
三类部队的地方守捉、团练营一般按下府兵的标准为小营编约800员,主官为折冲都尉或果毅都尉。如河池县的团练兵。
二类部队的边军、藩军、镇军营多下府兵的标准为中营编约1000员左右,营官高一阶为别将级别。
一类部队的十六卫军、北军还有节度使的牙内兵的营,则全部依上府兵的标准1200人的大营编制,营官比同高两阶为郎将。其中每类又有若干等细分。
另外还有,特府(1500人),为京畿两都的五府三卫,以中郎将领之。与北军、十六卫京畿本部兵,构成相互制衡的力量。
(相较中央野战军和禁卫军,早期的府兵编制俱低一等,建制也要小,少了一级,因此以火长等同前者的什长)基本越接近中央直属的军队编制越大,这是为了保证对地方的军队优势,以限制地方因为偏远政令边缘化,发生做乱的可能性。
因此,满编后的新军全部按照一千二百人的一等卫军大营编制,约有二十三营又三队。共计二万八千多员。
除了我这个总制将军直辖的外,高适、卫伯玉为左、右郎将分兵在外遥领的军队,加起来,也有近五万人了。
上述只是作战部队的正编,还不算上军属的中垒(辎重、运输)营、救护营、匠作营等若干附庸部队,以及飞斥、传绎、粮院等按需要沿途而设的特殊营、团、队的副编编制。
如若是长途跋涉的远征军,还有随军保障蓄养畜力的牧营、造伙营等建制。如果是边军,则还有屯卫营,负责屯田、守卫,长官称屯将、卫将等等。
因此一路经营下来,到达成都的人马,正军不过三四千,象上述种种衍生的额外编制却是有一大堆,达到了恐怖的上万人。
为此,那位老皇帝倒也很是优遇,特指了剑川四十一州中,最富庶的成都府,为龙武军就食之所,今年的第一批收成已经拨付过来,加上剑南节度使成都大营的储积,倒也暂时够用了。
【成都篇】第八十五章
其中,救护营是我最早成立的类似现代意义的单位。一路接战下来,伤员也积累了不少,那些兼职的兵士也逐渐娴熟起来,我便连同那几名征用的太医,还有流民中找出来的二十几名据说当过郎中的,成立的类似战地救护团的存在。他们虽然条件匮乏手段有限,但至少不用抛弃伤者,一路下来,对稳固军心,起来不小的用处。
本来军中就有随军医官的旧制: 所谓「军人被疮,即给医药,使谨视之。医不即治视,鞭之。」「诸每营病儿,各定一官人,令检校煮羹粥养饲及领将行。其初得病及病损人,每朝通状,报总管,令医人巡营,将药救疗。」「诸将三日一巡本部吏士营幕,阅其食饮粗精,均劳逸,恤疾苦,视医药。」长官称医官。
安定下来后,也没有遣散意思,而是就地募人补充,继续充实和发展壮大,我甚至还打算成立军医机构培训一些人,再分派到前线各军中去成立战地救护所的计划和构想。
还有补训营,本来而按照惯例,一些本当伤残而退的军士,也被我下令留下来,好好劝喻了一番,说了一通尔等是军中宝贵的财富,怎么能轻言放弃纭纭,好男儿身残志坚,更当有所作为的大道理。
实际上新兵比例太大,我是实在缺人,不愿就这么放过这些有过战场经验的。
结果又把他们感动的,那些汉子当场哭出声来。最后宣布,这些落下些残障的军士能归队的归队,剩下的也编成一营,号做补训营,专门用他们的经验补其不足,教练那些新兵。
也是是物尽其用。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却是,全军闻之,无不感而交口皆颂,毕竟时事无常,刀枪无眼的。
后来,又请了行在权兵部的名义,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