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招令,征召八州六镇数十守捉,五十岁以上,已经退役或者准备退役老兵,前往龙武军报道,(唐《户婚律》《卫禁律》有规定:男十五以上,六十以下,皆合为兵。)
虽然最后报到数量其实不多。但当了数十年的兵,能活下来的,不仅仅是运气了,还有老成精的经验和本事。这些人不比那些青壮,戎马一生,最后回到乡里,往往因为离开社会太久,除了打战以外,已经忘记了平常生活和谋生技艺,又落下了伤病,度日艰难,多并不如意。所以,有得到通告的都在第一时间赶归来了,还有变卖了身家投奔的。
为了弥补新兵的经验不足,我能想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那些老兵绞尽脑汁,按照自己所在战场经遭遇过各种状况和情形,再现出来,变着花样的折磨那些新兵,让他们时刻养成危机感和对应危险环境的自觉。反正我不怕造成死伤也不怕缺少补备兵员。连同那些征战下来伤残的军士只要能爬的动的,都有安排进去,合编做中军教导营和训补营。
匠做营,则分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土工的范畴是陶、瓬;金工是筑、冶、凫、栗、锻、桃;石工是玉人、磬人;木工是轮、舆、弓、庐、匠、车、梓;兽工是函、鲍、韗、韦、裘;草工「作萑苇之器」。长官称少府将。经过长年的发展,已经有成熟的体制,也相当的全面,因此倒没有进行太大的改动,只是扩充招收了大量的各色熟练匠人。
还有一些编制,则属于只有建制和度支,却有其名不见其人的影子部队,如清风、明月等。
然后还有那些附丛军队服务的,分做若干等的义勇、民壮、夫役。也是选兵淘汰下来的精壮,短暂的编练后,也可以适当的时候,补到前方的两部三军去,暂编了好些营。按照等次递减配给,最底下的役丁只有最基本的口粮配备。再通过户曹的考绩,根据需要和表现,以及建树再逐步向上递补为民壮、义勇乃至正军,按照对军队的贡献,层层上调获得更好的配给和待遇,也是沿袭一路上流民等级层次管理的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