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通传后,在民间就有了“大官人”的称号。外头人不知全貌,还以为是夸耀,殊不知“大官人和狐狸大王”都是老百姓不敢妄议才用戏词嘲弄的恶人罢了。
她借口方便,在几个热心群众的“陪伴”下,借了附近酒楼的茅厕一用。进去时还是个俊俏儿郎,再出来已是花信女子。热心群众不疑有他,任女子来去。
双方各执一词,语言是驴头不对马嘴,吵架却是统一的,都掐着腰争得面红耳赤。见周齐光折返,应是和他相熟的买家松了口气,说道:“你可算来了,快帮我和这不讲理的摊主说说,东西我不要了,快快退钱,免得我抓他去报官,毁了两国的交情。”
和今日的她一样,即便是洗到几乎发白的水蓝粗布,即便是中年仆妇的衣裙式样,即便包着乱糟糟的头巾,她身上仍有种让他不忍移目的惊艳和惊心。
王云仙隔着人群,做了个搔首弄姿的动作。
“没错!这事儿不能草率下定论,有没有元青花可是影响国运的大事。我看要不把人都留住,一起去见官老爷,让大老爷评断评断如何?”
“官老爷哪里懂呀,要我说还是得找专家来。”
那波斯人听懂了“报官”两字,眼睛一翻,拿起商品怼到买家面前:“我说了,这不是赝品!是我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你若再侮辱它,我也要拿你见官了!”
比想象中真实许多。
这是他第一次看见她着女装。
“周大人?”
不说买家,围观群众都傻眼了,纷纷追问:“当真吗?那这件岂非无价之宝?”
因此,她在看过款识和烧造工艺后,判定波斯人手中的并非赝品,而是一件真实的、诞生于元的青花瓷。
“各位,这话就有点重了吧?”
更可怕的是,他居然一眼识破了他的真身。
他只能蛰伏,静待下一次出击。
不过他又一次失算了。
梁佩秋最终没有面圣。
本章关于元青花的发现,引用了参考书里一段记载,由于作话不能粘贴,后面放入点评。
等到他们察觉不对,茅房里哪还有人?!
那半大少年竟凭空消失了?
/
徐稚柳在看到王云仙独自一人离去时,虽曾短暂地起疑过,但并未放在心上。直到王云仙离开不久,梁佩秋也借故去了茅厕,他忽然意识到什么,此时再想阻挠,已没了最初的便捷。
梁佩秋和王云仙深深为此震撼,目不暇接地看着番邦使者和遍及南北的行脚商所带来的奇花异草和“神奇生物”,其中有一只他们从未见过的动物,体型巨大,脖子奇长无比,仰头就能吃到树顶的叶子,身上还长满黄褐斑点,堪比神话故事里的凶兽麒麟。
离开了巨兽的包围圈,她回身向人道谢,一抬头,再次愣住。
她美得那般惊心。
王云仙心头一震,忽而明白过来。原来他是故意的,故意要将梁佩秋扯入乱局中,让她脱不开身。
他不清楚那个瞬间有几拍,也无暇顾及分神背后的缘由,只因当时他的脑子完全空了。等他反应过来,那个动作敏捷的小白兔已经跑远,并和前面藏在巷子里的王云仙接头,两人默契地跑向一处。
她中计了。
真实到每个细节都超出想象,仍旧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对她的心动。他强行遏制荒唐发散的情思,叹笑自己可怜又可悲,明明恨意堆满了理智,理智却背叛他一再失控。
同时,纵然身陷百姓的包围之中,被七嘴八舌的声音所淹没,但目光始终落在此处的梁佩秋,也忽然明白了什么。
王云仙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想到事发的缘由,忙上前一步,求助周齐光。
莫非、莫非他是安十九的人?也不对呀,安十九分明已经试探过她,打消了疑虑,甚至让她做好准备万寿之日面圣。
围观群众听见“景德镇”几个字,想到这次随御窑厂前来贺寿的还有几位经过千挑万选的民窑代表,据说都是顶尖的做瓷匠人,瞬时来了劲,追问道:“可是传闻中那位最年轻的大官人?”
说不上来是何种感觉,或许习惯了,或许早就料到。在此之前,吴嘉曾问过他,是否一定要这么做?需知当下她不止她个人,她的身份还代表着景德镇,若是她有了污点,身陷困局,或许对整个景德镇都不利,那么为此次万寿所付出的所有人力、物力和财力,或许都将付之一炬。
然而,他没料到她能一眼识破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