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伏徽话锋又对着黄昊,带着几分循循善诱的意味:
“殿下说百姓种粮需得实惠,这话有理。?5/2.m+i¨a*n?h?u^a+t^a+n_g·.\c¨o-m/可《明义篇》亦云——义利同源,利以养义,义以导利。”
“贵国按成本价售粮,看似无利,实则赢得的是‘仁邻’之名;而大姜若因灾乱被蛮族趁机侵占,大汉边境岂不是又将多数万敌兵?”
“殿下,这不仅能使贵国得‘名’,还能使两国百姓安宁之举,难道不是更大的‘利’?”
“至于老朽”
说到这,伏徽又抚须轻笑道:
“若真遇灾年,老朽可凭经义唤醒人心,劝富户开仓,引众人互助,这便是老朽的‘种地’之法。”
“殿下若只以‘十亩地’相试,未免将‘义’看得太浅显了。”
伏徽这一番话,既回了黄昊的诘问,又把话题拽回经义,还暗暗点出黄昊“未悟大义”,端的是那叫一个老辣。
殿中大臣们听到这,也不得不在心中暗叹了一句——不愧是伏徽,这引用经义,信手拈来,承天殿下必定不是其对手。
然而,黄昊听完伏徽这番话,非但没有露怯,反而还拍了拍手,随后就朗声道:
“伏大家果然名不虚传,这经义引的,听着就让人觉得头头是道。#?兰°?e兰D文?t学
说完,他却话锋一转,眼神陡然锐利起来:
“可伏大家你有没有想过,你说的‘仁邻之名’,若是建立在我国百姓勒紧裤腰带的基础上,那这‘名’,不就成了挂在嘴边的空话?”
“至于边境敌兵,若是真到了那时,我国兵力强盛,自然不会步贵国后尘。”
黄昊此言一出,众多朝臣又是差点笑出了声,他们纷纷心想:殿下这不是在嘲讽大姜兵力羸弱,所以才会被蛮族侵犯吗?
印听澜听了黄昊这番话,哪怕他脾气再好,此时也不由得变了脸色。
而伏徽,则是立马就要出声驳斥黄昊。
然而,黄昊却是没给他机会,紧接着便继续说道:
“伏大家你说‘义利同源,利以养义’,那我国百姓种粮的‘利’,养的便是守土护家的‘义’;而我国国库的‘利’,养的则是赈灾济民的‘义’。”
“而如今,你却要本殿下为了贵国的‘义’,先亏了我国的‘利’,那我国的‘义’,又该叫谁来养?难道是要大旻的“利”来养?”
说到最后,黄昊说话的音量陡然拔高了三分,隐隐听来,还真有那么几分道理。μ卡t/卡′=e小¢?说??网?=( ??更\新#]¤最?快!
闻言,伏徽却是眉头微蹙,暂时没有理会,黄昊暗讽大姜兵力羸弱的事,就喃喃了一句:
“殿下这是将‘义’分了疆界?”
伏徽秉持的是“义不分疆界”的理念,认为“仁邻”之义,应超越国家界限,面对邻国灾荒,应不计私利伸出援手。
而他指出黄昊将“义”按国家划分,就是准备质疑——黄昊的这种观点过于狭隘。
然而,黄昊却还是根本没给他机会,直接就脱口而出,回道:
“不分疆界的是天地,不是人心。”
说着,黄昊往殿外一指,继而说道:
“伏大家,你看外面的阳光,它照在大汉的土地上,是暖的,照到大姜的田埂上,也是暖的。天地可从不管谁是哪国的人。”
“可这人心呢?”
说到这,黄昊露出了一抹微笑,随后才继续说道:
“我母后有了好吃的,只会先塞到我嘴里,而不是喂给贵国的二皇子;我父皇赏粮食,也只会先给大汉的灾民,而不会让大姜的百姓先挑。”
“这不是偏心,而是人之常情。”
“伏大家若是想说,义不该分疆界,可要是连自家门前的雪都扫不净,又哪有余力管别人家的瓦上霜?”
“就像农户家存着过冬的粮,见邻居挨饿,分他一斗半升已是情分,但若要把全家老小的口粮,都搬空了去填他人的仓,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