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四十章
邓尔思看了很多,但是她能够看到的,甚至还没有到了一半。
郑含章给她看的都是农业和制度方面的提升。
农业方面的进步,郑含章是不介意给任何人看的。
诚然,更多的粮草会带来实力的提升,但是郑含章会觉得,如果自己将这些农业方面的技术进步敝帚自珍了,那就是她自己的格局实在是太不够了。
全国上下一盘棋!这才是布局和制定计划的根本。
只有在足够长远的眼光的辅助下制作出来的计划,才能够保证在较长的时间线上的正确性。
况且,雍国这边未来大概不会有太大动作的内斗。
郑含章早早就想好了等雍帝暴毙之后,自己应该怎样快速接手过这个国家——这可是关系到了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乃至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目标的大事情,不能不认认真真早点思考好。
她需要接手一个相对有战争底子的国家,而不是一个一穷二白,还需要她再多花一段时间执行全面扶贫的国家。
所以,如果邓尔思选择将自己在洛州看到的这些带回长安或者别的地方去的话,那郑含章也只会支持。
另外的一个制度优势就更放心了。
这不是看懂了就能学过去的。
依旧还是秦国的例子,秦国都已经从改革中富强起来了,那么东方的六国难道看不出来吗?
怎么可能呢,在战场上挨打多痛啊,挨打完之后怎么可能完全不复盘——人好歹都有点知耻而后勇的本能吧。
但是没用。
甚至最早改革的国家都不是秦国,其他国家也都有人操刀开始对整个国家进行从上往下的修正改革,然而几乎所有的改革都人亡政息,甚至改革者求荣得辱。
郑含章一点都不担心别人将这一套抄过去。
不是每个人都有她这样很有优势的开局的:陈皇后给原身选择洛州的时候,是真的认真地从雍州诸地中选择了一块上限最高、运营好了之后能够起到最大支持作用的地盘的。
陈皇后的眼光,就算是郑含章都是要感叹的:哪怕站在后世多代的肩膀上,拥有超过时光的宏远眼光,她也绝对不能轻视了当代的豪杰。
有些人就是能够站在历史的迷雾中,偏偏靠着足够优秀的大脑判断出最正确的方向。
在不管是雍国还是其他国家里,那些早早就被世家给瓜分得差不多了的地方,想要复刻这一套的难度并不在于将一模一样的政令直接发布下去,而在于发布下去之后不会被“背后中七箭,经世家调查后,证明系自杀”。
除此之外的那些,郑含章就不舍得让邓尔思看了。
军工那边,也就是以李锐为首的那一整个研究弓弩的班子为基础,后续正在征召一些熟练的工匠加入他们的一整个系统。
这就是绝对不能让邓尔思看到的。
甚至别说邓尔思,就连凤凰城官署中的很多人都是不能去的。
这里产出的数据是郑含章手上需要掩盖得最大的秘密——不过这也还是因为现在不管是弓弩还是箭矢都生产得太少了。
如果从盔甲到弓弩到箭矢都能够到十万的级别()?(),
那她郑含章也就不用藏了()?(),
直接大大方方地将所有数据公布出来()?(),
还可以非常嚣张地对别人来上一句:“有意见吗?有意见的话那咱们就来比划比划好了。”
最近?()????????()?(),
这个班子已经解决了批量制造三棱箭头的困难,之前对盔甲和打铁了解比较深的那几个工匠现在正在研究着应该怎样稳定地用水车转轮的力量,实现对于盔甲的轧压。
鳞甲和板甲都是有需要制作的,板甲的铸造要更容易一些,毕竟是一整块,现在相关的机械已经设计出来了,但是鳞甲是一片一片的,需要后期再慢慢连接起来,所以尚且还在设计过程中。
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所以需要用到的铁其实不是很多,现在已经有了的冶炼铁的技术也差不多够产出实验用的铁量了。
不过,一旦正式开始投产,这点产量就绝对不够了,所以,这就涉及到了另一个现在藏得死死的东西:
钢铁高炉。
高炉炼铁这东西,一般来说在高中化学课上都会讲到:炼铁过程中的那些化学变化在考试中被考到的概率是真的很大。
郑含章本看得有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