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娶妻一个月,才知岳父朱元璋 > 第874章 殿试!能连中三元吗?

第874章 殿试!能连中三元吗?

王启看到了那篇论述“漕运改海运之利弊”的文章,里面精确计算了人力、物料、时间损耗的对比。?y¢a¨n~h.u,a¨l^u?o..`c\o-m+

他看到了那篇分析“宝钞贬值之根源”的文章,从货币流通,讲到了国家信用。

这些,是他从未想象过,甚至嗤之以鼻的“奇技淫巧”、“商贾贱业”。

可现在,这些文字组合在一起,却勾勒出了一幅他从未见过的,名为“经世济民”的宏伟蓝图。

他引以为傲的锦绣文章,在这些文字面前,连花拳绣腿都算不上。

那不是羞愧。

那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对更高层次学问的恐惧与……向往。

“咚。”

一声闷响。

王启双膝落地,跪在了冰冷的青石板上。

“学生王启……今日方知,何为学问。”

他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失落与绝望。

他身后,一片死寂。

没有人立刻跟着下跪。

更多的人,是呆立当场。

有人双手颤抖,指着其中一篇文章,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有人弯下腰,试图看得更清楚,仿佛要把脸贴到皇榜上去。

还有两个相熟的学子,下意识地开始低声争辩。?鸿¢特¨小′说·网- .首′发,

“这……这简直是荒谬!修身治国,岂能与铜臭为伍!”

“可……可你看他算的这笔账,若真如此,每年能为国库省下多少银子?能让多少百姓免于徭役之苦?”

先前那个还在高声争辩的老儒生,浑浊的眼睛里写满了茫然和不解。

他看着那些他一辈子都没见过的词句,看着周围学子们或震撼、或迷茫、或激动若狂的神情,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所有的道理都显得苍白。

不然,这些文章,为何会贴在这里?

还不是因为上面的授意……

最终,老儒只是颓然一叹,踉跄着转身,拨开人群,落寞地离去。

更多的儒生在低声争论。

真正能让天下大治,万民饱腹的大学问,到底什么才是对的?

不知过了多久。

那个先前悲呼的中年书生,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对着皇榜,深深地作了一揖。

紧接着,是第三个,第四个……

或躬身长揖,或颓然坐地,或依旧站着。

但目光,里已没了半分轻慢。

一场足以动摇国本的科举风波,却还没有彻底落幕。

既然会试的榜单没有变动。

那么。

殿试之日,已渐渐逼近……

……

奉天殿。|?2天±禧~小¨说D网~ <无?,[错[内}容?±

殿试之日。

数百名贡士身着青色襕衫,如同一片片整齐的禾苗,在金砖铺就的殿内盘膝而坐,面前是矮案、笔墨、砚台。

气氛近乎凝固,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屏着呼吸,垂着眼,不敢望向龙椅。

朱元璋今日未穿那身繁复的十二章衮服,仅着一身明黄色的常服。

但那股君临天下的气势,却比任何华服都更令人心悸。

他的目光沉静如渊,缓缓扫过下方每一张年轻又紧张的面孔。

太子朱标侍立在侧,神情同样严肃。

“开题吧。”

老朱的声音不高,却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

一名年老的宦官从托盘中捧起一卷黄绫圣旨,展开。

他的声音尖细而清晰,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绍膺鸿业,统御万方,夙夜孜孜,惟以安民为念。迩者倭夷跳梁,屡犯海澨,剽掠城邑,荼毒黎元,致令滨海之民,室家荡析……”

终于。

宦官顿了顿,提高了音量,一字一顿:

“论倭患之根源,及平定之策!”

话音落下,殿内响起一片细微却清晰的倒吸凉气之声。

又是实务!

许多埋首故纸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士子,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他们满腹的仁义道德,满脑子的子曰诗云,在“倭寇”这两个字面前,显得如此无力。

要他们写一篇锦绣文章歌功颂德,他们能洋洋洒洒数千言。

可要他们论述如何打仗,如何平定外患……

这,这难道不是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事情吗?

这考的不是经义,是兵法,是国策!

然而,与他们的慌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皇家科学院出身的那几十名学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