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话虽如此,改进后的装备依然无法完全免疫离子风暴的影响。特别是无人机,只要受到轻微的影响就敢摔给你看;空军的战机倒是好一点,改进后虽然遇到了高强度的离子风暴该摔还是得摔,但至少驾驶员能跳伞了,而且如果离子风暴的强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那空军的战机其实还能勉强进行低强度的作战任务——飞一趟就得回去彻底的检查一番,看看有没有因为离子风暴导致设备出现了损坏。这种损坏基本上都是能修的,毕竟要是不能修的话那飞机也应该回不来了......
然后,也是在这个时候,gdi开始统一全球各地gdi部队的装备了。在此之前,gdi部队的装备情况虽然说不上是杂牌军,但是也足够让后勤人员在看到长长的一串后勤报表时心生上吊的念头。此前的gdi装备基本上是那个国家出来的部队就用那个国家的装备,所以在联合作战的时候,gdi的后勤就能看到这样的盛况:
a部队轻武器用的都是5.56口径的子弹、b部队轻武器用的是5.45口径的子弹、c部队轻武器用的是5.8口径的子弹、d部队就没那么挑食了,因为他们的运输船带着一坨装备被nod的潜艇送海里去了,所以他们不得不先拿缴获的7.62口径武器和自己原先配备的一些5.56口径武器一起用......至于枪械和载具的维护那更是重量级,ar枪族、ak枪族、191枪族...m1艾布拉姆斯、t-90、99a...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情形足以让任何后勤看完后连夜思考自己上吊的绳子要选什么种类的......所以在第一次泰伯利亚战争期间,gdi都尽可能让旗下来自五湖四海的部队根据来源划分开来,让他们尽可能的专门负责一个战场,减少互相串在一起的情况。但是联合作战依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gdi的后勤自始至终都在打高压局......
这种情况一开始就得到了重视,但是奈何刚开始gdi没有强制让下属部队更换统一制式装备的权力和能力,甚至连奥卡和猛犸坦克这两个新式装备发放下去的时候有些部队还不收。而现在,随着gdi权力的扩大和职责的加重,gdi终于可以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统一部队的装备了......
(我专门去看了一眼变节者的武器......太离谱了,只能说命令与征服的科技点的太猛了。第一次泰伯利亚战争期间就有单兵用的离子炮和激光枪了......甚至还有磁轨步枪???我勒个......我不好评价,对上述这几个重量级的玩意,我在这里决定持一个模棱两可的态度。但总之它们都不可能成为大规模列装的武器就是了)
首先要解决的是轻武器也就是步兵装备的问题,这方面其实比较好解决。早在第一次泰伯利亚战争期间,gdi旗下的轻武器研究所就已经研发出了一款叫做猛禽的新式突击步枪,其性能可靠,而生产成本则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猛禽突击步枪在又经过了数次改进并且诞生了一些衍生型号之后于15年年中开始列装所有gdi部队,猛禽枪族自此开始成为gdi部队所装备的制式轻武器并且一直服役至今、而重武器方面,秃鹰机枪枪族笑到了最后,成为了gdi部队所装备的最主要的机枪品牌、至于霰弹枪狙击步枪这些杂七杂八的最后也是统一的差不多了。
而装甲载具方面,首先要声明的是,即便此时的gdi财大气粗,但是也架不住泰坦的产量相当有限。所以当时只有一线部队才有资格换装泰坦(有些一线部队拒绝接收步行机甲,依然选择使用传统的履带和轮式载具、有一些一线部队选择接收的泰坦数量不多。但总的来说,大多数一线部队都装备了泰坦),二线和预备役部队依然用的是传统的坦克和装甲车。空军方面则是几乎变成了奥卡全家桶,要不是因为产能和飞行员的问题,那这里就就可以把“几乎”去掉了。
海军则基本没什么大的变化。众所周知,海军是最烧钱的军种、战舰是最不好造的装备。虽然gdi也整出了几种新型战舰,但是相较于陆军和空军的大刀阔斧般的改革,海军的改变则是相当小,或者说几乎没有。大多数国家的海军主打的从来都是一个“船到用时方恨少”的状态,用不上的时候巴不得把船全拆了,维护一支大规模的海军实在太烧钱了;要用的时候则巴不得造船厂能一天一艘跟下饺子一样。所以直到第二次泰伯利亚战争开始时gdi也只提交给了全球各地的造船厂三十一艘新型护卫舰、十艘新型驱逐舰、五艘新型巡洋舰、以及两艘新型航空母舰的订单。而比起新型船只的建造订单,更多的则是对老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