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折制……”朱棣嘴中喃喃的念叨着。|微!?|趣?$1小′μ说#>网:? ?&无&]错??内??_容?!o
不知为何,他感觉这个制度有些熟悉。
突然,
朱棣脸色一僵,想到了什么,开口说道:
“陈兄弟,这密折制……不就是唐朝武则天设置的匦检制?”
武则天是华夏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对于女人称帝,下面有很多人不满,特别是李唐宗室、及其元老忠臣,都不能接受武则天改唐为周的做法。
这些人都是武则天的潜在威胁。
在这种紧迫的情况之下,武则天急需从各种渠道得知天下消息,了解朝堂之上的一举一动,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控朝堂。
于是她采取了一个措施:建立‘匦检制’。
匦:小匣子,说白了就是意见箱。
四周密封,就留一个塞检举信,小纸条的小口子。
初衷自然是为了下情上达,了解民意。
至此,‘匦检制’正式诞生。
匦检制规定,无论贵贱亲疏,都可以告密,并且任何人都不可以干预,告密者还会有丰厚的奖赏;不但如此,武则天还亲自接见告密者,如果告密之事属实,那么告密者便可以破格升官,即便所告非实,也并不会受到惩罚。
后‘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在‘匦检制’初期,武则天曾先后接见近一万名告密者。
一开始,匦检制的确巩固了武则天的皇权,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匦检制却沦为了朝堂官员之间打击政敌,排除异己,诬告陷害的政治迫害工具。
比如一旦被告密之人进入监狱,那么这些酷吏将会使用各种酷刑审讯逼供,甚至屈打成招,能活着走出去的人,寥寥无几。
这其中也不乏一些被诬告陷害的良臣忠将。
一时间,整个朝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w-e.n·x~u\e!t¨x?t-.*c`o\www.
后来官员更是在上朝之前都要随时写好遗书,交代后事,免自身被告密或自身不耻之事被皇帝察觉。
大明官员最怕的是锦衣卫,但在匦检制这种同僚相互举报的机制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武则天执政晚期,匦检制早已失去初衷,成为了朝堂官员之间自相残杀,打击政敌的政治迫害工具。
整个朝堂人心惶惶,官场腐败达到极点。
向上级告密以获得自身利益,不要说古代了,哪怕是在现代社会都十分常见。
这不是时代的产物,而是人性的必然!
虽然告密者在与他人的斗争中获得了胜利,但永远不可能得到领导信任。
毕竟这样的人说不定,告密者也会成为下一个被告者。
因此人人都在告密者、以及被告者之间自由转换。
这不仅不利于皇帝权力的统治,更加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朱棣皱眉道:
“陈兄弟,类似于匦检制这种告密、揭露他人一言一行的制度,颇令人不耻,这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沦陷,在这种制度之下,人人自危,朝堂、民间都不可能长治久安啊!”
陈羽摇了摇头,淡淡的说道:
“老朱,我口中的密折制与匦检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密折制:特许四品及以上官员才能上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不可假手于人,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写毕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再装入特制皮匣,皮匣的钥匙只有两把,一把在上奏折官员手中,一把由皇帝保管,除此之外任何人都无法开启。官员自派亲信家人送抵京城,不可扰累驿站,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
话落,朱棣沉思着,仿佛是在分析密折制与匦检制的区别。
毕竟密折制他也是第一次接触,乍一听与匦检制几乎差不多,这使得他一时半会也分不清密折制好在哪里。
又如何能够对抗的了文官集团。
陈羽见老朱有所明悟,他悠悠然的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喉之后,开口道:
“匦检制与密折制看似相同,但本质上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卡|&卡>.小μ,说;{网× ,首±发;e”
“首先,是信息传递载体与渠道不同。匦检制以“匦”(类似意见箱的铜制容器)为核心,任何人,包括平民都可将意见书投入匦中,由专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