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 第431章 陈羽官职,大明第一任内阁首辅

第431章 陈羽官职,大明第一任内阁首辅

收取后呈交皇帝。渠道相对公开,投匦者身份可匿名,信息经中间机构转呈。由此可以看出,中间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可操作空间,而且匿名的性质,更加使得意见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而密折制:由四品以上官员用“密折”的方式,亲笔书写,存放在皮匣中后,通过专人直接送达皇帝,中间无其他机构经手,且官员需署名、皮匣的钥匙也只有写密折与皇帝拥有,使得全程保密性、信息来源可靠性极高。”

“其次,是密报的范围不同。匦检制:主体广泛,上至官员、下至百姓均可参与,无严格的身份限制。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内容较杂,包括言事、自荐、告密等,既有对政务的建议,也有对官员的举报,甚至涉及民间舆情。

而密折制:主体严格受限,仅限皇帝授予“密折权”的四品以上官员,普通官员和百姓无权使用,且必须实名上奏。内容聚焦敏感政务,如地方吏治、军事动态、官员私下言行等,是皇帝掌控官僚体系的“私人情报网”,如此一来,皇权就可以牢牢的掌控一线消息,使得自身底层根基极其牢固。”

陈羽顿了顿,继续说道: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匦检制与密折制建立的目的不同。匦检制:武则天一个女人当皇帝,太颠覆传统了。哪怕武则天亲手提拔上来、视为心腹的大臣,也不买她的账,像李敬业叛乱、裴炎逼宫。因此,武则天实施告密制度,在利用大规模群众造声势的同时,打击李唐宗亲和朝堂上反对她的人。

而密折制的目的则是为了皇帝控制群臣。通过密折,皇帝可以向不同的官员询问同一件事情,比如各地的灾情、粮价、某些官员的行径。被询问的官员因不知道其他人会如何向皇帝汇报,所以他们谁也不敢向皇帝撒谎,这样皇帝就把各地的官员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老朱,现在你认为密折制能不能对抗文官集团?”

大清朝文官之所以被满清皇帝拿捏死死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密折制上。

密折制使得封建王朝中,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巅峰。

陈羽在有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还有一众酒馆老友如夏原吉、朱高煦等到加持下,他入仕之后,打算全力施展自身才学与抱负。

但陈羽要做的事很大,因此实施的条件就需要中央高度集权。

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干大事。

所以对抗文官士绅的密折制诞生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再者,

若是想要让大明进行启蒙运动,然后过渡到资本主义,甚至是社会主义,首先需要按照历史的进程,将皇权达到顶峰。

这是历史文明进步的趋势,无法更改。

而陈羽此举则是加速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

震撼,

无比震撼!

坐在一旁的朱棣,被陈羽对匦检制与密折制的这番深入剖析,给深深的震撼住了。

半晌之后,

朱棣长长吐出一口浊气,感慨道:

“陈兄弟,你的才识真如唐朝诗仙李白的作诗风格一样,充满了天马行空!”

“不得不说,这份从匦检制之上建立起来的密折制,若实施起来,定能让大明后世之君,在皇权上始终稳压文官集团一头!”

“自此,我与父皇为后世儿孙遗留下来的烂摊子,全被陈兄弟你在一下午的时间内,解决了。”

朱棣在处理国家政务方面弱,那要看与谁比,跟洪武帝朱元璋比那肯定是比不过,但放在整体帝王队列中,那绝对是顶尖的那一批。

因此,

朱棣在陈羽的一番剖析下,明白大明在密折制的建立下,不仅文官集团的这个弊端解决了,就连皇权也将会达到一个极为恐怖的集中。

这是连废除宰相的父皇,都没有达到的皇权高度。

朱棣感慨完一番之后,对着陈羽就开始了猛猛夸赞。

身份摊牌之后,陈羽再次遇到这个场景,还是与之前乐呵呵的一样,坦然的接受了来自大明九五至尊的赞扬。

当然,也少不了一番谦虚。

一时间,内堂的氛围轻快起来。

半晌过后,陈羽笑着说道:

“老朱,别光用嘴说啊,来点实际的。我说了对内阁的看法,那我入仕之后去哪个部门,你定下来没有?”

朱棣点了点头,目光灼灼的盯着陈羽道:

“定下来了!陈兄弟,我决定你就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