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天幕盘点:朱老四!你咋在上面! > 第192章 少年英才,劝父起兵

第192章 少年英才,劝父起兵

隋朝。+m_i!j+i~a_s~h,e`._c+o!m/

“李世民?朕怎么感觉这个名字有点耳熟,总觉得在哪里听到过。”

隋炀帝杨广看着天幕上李世民的名字,心中莫名感到一丝熟悉。

虽然他目前确实有点昏庸,可看天幕这种大事也是不会错过的。

就在这时,一旁的宦官上前回答道。

“陛下,这李世民要是臣没有记错的话,乃是敦煌郡公之子。”

“敦煌郡公?李渊的儿子?”

听到这个消息,杨广的语气顿时变得冰冷,眼神变得极为危险。

“好好好,唐太宗李世民?”

“这么看来,朕的敦煌郡公...不,唐高祖,就是造的朕的反,在我大隋的土地上开创了大唐!”

“真是好啊,朕怎么不知道他们父子二人还有着这样的才能,做个区区的敦煌郡公还真是委屈他了!”

“宇文述!”

“臣在!”

“传朕旨意,将李渊父子二人带回京城,就说几年不见,朕想他们了!”

“臣遵旨!”

至于李渊父子会不会来?开玩笑,宇文述根本就不相信李渊父子二人会乖乖束手就擒。

不会还真以为杨广只是单纯想聊聊天吧,你李世民都己经被天幕暴露了出来,就差点把造反二字贴在脑门上,是个正常的帝王都会选择将此等威胁扼杀在摇篮里。¨鸿¢特/暁?税-罔- ^更/歆\最!哙`

宇文述内心默默盘算,自己这次过去要带上多少刀斧手才保险呢。

八百刀斧手?这个数字听起来好像不错,应该够自己用了。

看着宇文述离去的身影,杨广又恢复平静,转头将目光再次投向天幕。

他倒要看看,李渊父子二人究竟是如何推翻他的大隋。

要是可以的话,他还是希望能够将李渊父子二人控制在手里。

毕竟李世民能够登上这天幕,肯定是有东西在身,要是能为他所用,更能彰显出他的心胸。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公元598年),陕西武功县的一座官邸内,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长空,唐国公李渊的次子降生】

【父亲为他取名“世民”,寄望其“济世安民”,这个名字后来成为华夏历史上最耀眼的符号之一】

【李世民自幼聪慧过人,不仅熟读儒家经典,更对兵法战策展现出惊人天赋】

【《旧唐书》记载,他“临机果断,不拘小节”,十岁时便能与父亲讨论军事谋略,见解常令李渊惊叹】

【十三岁那年,突厥南下侵扰,少年李世民竟向隋文帝献上“虚张声势、突袭敌后”的计策,虽未被采纳,却己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洞察力】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十七岁的李世民正式投身军旅】

【当时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杨玄感趁机起兵反隋,李渊奉命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李世民随父出征】

【在平定杨玄感叛乱的战役中,他亲率轻骑奔袭,斩杀叛军先锋,首战便立下战功,被封为敦煌郡公】

【这段少年岁月,不仅锤炼了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更让他亲眼目睹了隋末的社会动荡】

【他曾在《帝范》中回忆:“朕少在民间,颇知百姓疾苦。^r-a+n+w-e¨n!z!w′w′.`c_o`m¨”】

【这种对底层民众的体察,为他后来的治国理念埋下了伏笔】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隋王朝己风雨飘摇】

【各地起义军蜂起,隋炀帝困守江都(今江苏扬州),关中地区兵力空虚】

【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在李世民的极力劝说下,决定起兵反隋】

隋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烽火连天,隋朝统治摇摇欲坠。

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手握重兵,却也在这乱世中陷入两难之境。

李世民,作为李渊的次子,年少却极具政治眼光,他敏锐地察觉到隋朝国运将尽,正是建功立业、改天换地的大好时机,于是暗中广交豪杰,积极筹备起兵之事。

在与晋阳县令刘文静深谈后,李世民更是坚定了反隋的决心。

刘文静分析道。

“现在炀帝远在江淮,李密围攻洛阳,各地起义军不下数万,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有人起来倡呼,取天下易如反掌。”

“太原有许多豪杰,可以集兵10万,加上您父亲所带的数万军队,乘虚进入关中,号令天下,就可以成就帝业。”

回到家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