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民间奇案故事选集 > 第20章 刺马奇案:晚清权力博弈的惊涛暗涌

第20章 刺马奇案:晚清权力博弈的惊涛暗涌

鸿章一样,成为晚清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 1870 年夏天这场突如其来的谋杀,无情地终结了一切可能。早在两年前,1868 年 9 月,马新贻在去闽浙总督赴任的路上,正满心期待着新的任职,突然接到朝廷的命令,改任两江总督。对于这突如其来的人事变动,他似乎早有心理准备。

原来,此前他奉旨进京向慈禧太后请安,两人在养心殿中进行了一场长时间的密谈。养心殿内,气氛凝重,烛火摇曳。慈禧太后目光深邃,言辞中透露出对两江地区局势的担忧,以及对某些事情的关注。马新贻静静地听着,心中渐渐明白,这看似荣宠的任命背后,或许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之后,便有了调任两江的谕旨。可见在那次密谈中,慈禧己经向他透露了调任之意。

两江总督,掌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军政民务,管辖范围尽是江南富庶之地,是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在清朝九大总督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仅次于负责拱卫京畿、号称“疆臣之首”的首隶总督。按说能得到这样的任命,是朝廷对他的极大认可和信任,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可从养心殿出来的马新贻,却大汗淋漓,惊恐万分。他仿佛看到了前方隐藏着的重重危机,那两江总督的职位,在他眼中仿佛变成了洪水猛兽和催命符箓。

后来,马新贻回菏泽老家祭祖时,神情严肃地反复叮嘱儿子马毓桢:“若我在两江任上遭遇不测,千万不可进京告状,唯有忍气吞声方能得以自保。”难道他早己预料到自己的命运,深知背后那股神秘的势力,即使是自己这种慈禧钦点的封疆重臣都无法撼动?

刺马案虽然事发突然,但凶手当场就被抓住了,这本该是一件相对容易查清的案子,本以为只要好好审讯,就能迅速弄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

案发第三天,同治帝和慈禧太后就迫不及待地下了西道谕旨,严令江宁将军魁玉带着各司、道官员,立刻对凶手进行严讯,务必查明真相,严惩凶手。

审讯室内,气氛压抑。魁玉面色冷峻,目光如炬地盯着刺客张汶祥。张汶祥坐在那里,神色平静,对刺马一事供认不讳。但当魁玉问到行刺目的和背后主使时,他却突然闭上了嘴,一言不发。

“你为何要刺杀马大人?背后究竟是谁指使你?”魁玉大声质问道。

张汶祥冷笑一声,缓缓说道:“我叫张汶祥,河南人氏。”可众人仔细一听,他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北口音,而且平日里不食猪肉,种种迹象表明,他很可能是回民,就连这最基本的籍贯问题,都是他信口胡诌的。

魁玉再三审讯,用尽各种方法,可张汶祥就像一块顽石,油盐不进,什么有用的信息都没得到。无奈之下,魁玉甚至将其妻儿绑缚堂前,让他们在一旁受刑,试图以此来动摇张汶祥的意志。可张汶祥却咬紧牙关,依然守口如瓶,没有透露半点有用的线索。

每次问到关键地方,张汶祥要么闪烁其词,眼神游离;要么顾左右而言他,答非所问。一会儿说马新贻暗通回匪,鱼肉百姓,自己是为天下除害,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一会儿又说与马新贻过往结有冤仇,自己刺马仅是出于私怨,将责任都推到个人恩怨上。

这案子太复杂,牵涉重大,主审官员们都深知其中利害,他们担心张汶祥在定罪前就暴毙狱中,所以在审讯过程中,虽是威逼利诱,却始终未对张汶祥用刑,只是一味地“昼夜熬审”,寄希望于通过反复消磨时间,来获得想要的结果。

可张汶祥既然敢如此明目张胆地行刺,又坦然束手就擒,显然早己抱定必死之心。没有了皮肉之苦,他更是肆无忌惮,对审讯人员的问话置若罔闻。

张汶祥死活不交代,案子毫无进展,可民间却像是炸开了锅,迅速催生出了诸多版本的猜测。更奇怪的是,就在马新贻遇害不久,案件仍在审理之时,各大梨园行中便纷纷上演起了相关戏文。

舞台上,马新贻、张汶祥、曹二虎成了异性兄弟,剧情演绎着马新贻见色起意,与曹妻暗中勾搭成奸,最终导致张汶祥对其痛下杀手。这种马新贻“渔色负友”的论调,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甚至在后世也大行其道,就连李连杰主演的电影《投名状》中,也借鉴和继承了这种说法。

然而,这种说法很可能是某种力量在背后指使,并加以散播,用来混淆视听,丑化、污蔑死者。首先,马新贻在临终遗疏中曾明确表示“突有不识姓名之人,以利刃刺臣右胁肋下”,说明二人此前素未谋面。而且就在马新贻身亡后,其妻不久便“坠金自尽”,试问如果马新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