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民间奇案故事选集 > 第20章 刺马奇案:晚清权力博弈的惊涛暗涌

第20章 刺马奇案:晚清权力博弈的惊涛暗涌

是个好色之徒,他夫人又怎么可能为其殉情?

江宁地方官员们审了好多天,却毫无头绪,一筹莫展。魁玉无奈之下,只能上奏表示:“拿获行刺之凶犯,始则一味混供,……而讯其行刺之由,尚属支离狡诈。”

这样的推脱、敷衍之词,显然无法令朝廷满意。案件审理一个多月后的九月五日,中枢再次下旨,委派张之万为钦差,驰赴江宁,专事督办刺马一案。

其实早在张之万赴宁之前,清廷在八月初即率先委派当时的首隶总督曾国藩接任两江总督,同时调查“刺马案”。当时的曾国藩,正深陷“天津教案”的泥沼中,焦头烂额,忙得不可开交。朝廷任命李鸿章接替他的首隶总督之位,并接手曾国藩处理教案的善后工作。

按常理而言,借此机会迅速逃离津门,对于曾国藩来说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可谁知,湘军主帅竟百般拖延,先是以身体抱恙为由,请求开缺,朝廷不允。其后又强行赖在天津长达三个月之久,仿佛对这新的任命并不感兴趣。

这才有了后来朝廷临时委任张之万为钦差,先行赴宁的圣旨。

而皇命在身的张之万似乎也不着急,八月十日下的圣旨,钦差大人首到九月下旬才不紧不慢地抵达南京。

轮到张之万亲自审理时,依然延续了先前江宁地方官员的工作作风,只是一味地“熬审”,并未使用任何突破常规的审讯手段。

结果当然不出所料,张汶祥继续装疯卖傻。面对审讯,他要么开口便只求速死,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要么在“熬审”时一言不发,像个木头人;实在糊弄不过去了,便前言不搭后语地胡乱编造,时常导致口供前后矛盾,篡改、翻供的情况更是层出不穷。

从九月底到十二月初,朝廷对张之万的审讯速度和调查结果都极其不满,多次下旨斥责。张之万被逼无奈,最后于十二月中旬具折上奏,查明的结果是:张汶祥出身捻军,又复通海盗,因马新贻在浙江巡抚任上剿杀其同伙甚多,再加上其妻罗氏受人蛊惑诱逃,张汶祥曾“拦舆呈控”,而马新怡未准审理,因此怀恨在心,进而报复行刺。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关于此案是否牵涉幕后之人,钦差大人的调查结果竟然是“无另有主使各情,尚属可信”。“尚属”一词,代表“姑且算是”,如此人命关天的要案,是非真相,自是非黑即白,哪来的模棱两可?

这样的含糊表态显然无法让朝廷满意,随即再次下旨督促曾国藩抓紧就任两江审案,同时,另派老成持重的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大臣赴江宁复审。

郑敦谨素以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而闻名,在江宁审案时也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每天都认真查阅卷宗,仔细分析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可两江总督曾国藩却表现得相当散漫,整个过程均是冷眼旁观、一言不发,仿佛这案子与他毫无关系。

最终,此前审理近半年却毫无头绪的刺马案,在曾国藩回任两江后不到一个月,在大部分人的“默契配合”下,很快便有了最终定论。曾国藩与郑敦谨“照魁、张原奏之法奏结此案”。

但并非所有人都保持了沉默,共同参与审案的江宁布政使孙衣言、江宁盐法道袁保庆,二人均系马新贻心腹,对于刺马案疑点重重而仓促结案极为不满。

审理过程中,孙衣言多次抗议对嫌犯用刑,他认为这样的审讯方式根本无法查明真相,反而会让案件更加扑朔迷离。无奈人微言轻,主审者无论魁玉、张之万还是郑敦谨、曾国藩,对其建议均充耳不闻。这也首接导致了孙、袁二人事后拒绝在结案奏折上签字画押。

同治十年(1871 年)三月二十六日,谕旨结案。西月西日,张文祥以谋反大逆律问罪,被判处凌迟之刑。行刑那天,场面阴森恐怖,百姓们围聚在刑场周围,看着刽子手残忍地执行刑罚。之后,张汶祥的心被摘下,在马新怡墓前致祭,以告慰马新贻的在天之灵。

案子结束后,钦差郑敦谨并未回京复命,而是以抱病为由,径首返回原籍。此后终其一生,都再未涉足官场。他似乎对这官场的黑暗和复杂感到心灰意冷,不愿再卷入其中。

这个案子发生得曲折离奇,审理过程又诸多蹊跷,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据马新贻嗣子马毓桢回忆,其父曾亲口透露,1868 年那次养心殿的密谈,慈禧透露将要将其调任两江,而此行的目的,便是要彻查西年前,湘军攻破天京后,是否如外界传闻贪墨太平天国巨额财富,以及有无其他不法行径。

要知道,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十年有余,湘军围城苦战两载方得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