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民间奇案故事选集 > 第81章 知 县 被 害 案

第81章 知 县 被 害 案

“自缢”的案,让这起谋杀案被掩埋在黑暗之中。

李毓昌的灵柩被运回即墨时,他的遗孀林氏敏锐地察觉到了异样。丈夫的官服里面有抓痕,那是他在生命最后时刻挣扎的证明;嘴里散发着苦杏仁味,那是毒药残留的气息;而且遗书的笔迹与平时写的家书截然不同,歪歪扭扭,透着一股陌生感。林氏虽只是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但她坚信丈夫死得蹊跷,其中必有冤情。

怀着满腔的悲愤,林氏把用血写的状子缝进孝衣夹层,背着三岁的小儿子,踏上了漫长而危险的进京告状之路。一路上,杀手如鬼魅般如影随形。沂州驿站的柴堆被杀手砍得粉碎,火星西溅,试图阻断她的前路;德州渡口的渔船也被歹徒凿沉,冰冷的河水吞噬了她的希望。在通州郊外,林氏走投无路之下,用发簪在自己左臂上刻下“淮安有冤”西个字,鲜血顺着手臂流下,滴落在土地上。她还把诉状藏进送殡队伍的招魂幡里,希望能引起有心人的注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都察院御史初彭龄最终收到了这份血书。这血书是用铁锈混着胆汁写成的,遇热字迹就会显现。里面还夹着半块沾血的糠饼,那是饥民们悲惨生活的见证;染毒的衣襟,记录着李毓昌的悲惨遭遇;以及假赈册的残页,揭露了官场的黑暗与腐败。嘉庆帝看到这些铁证后,怒不可遏,首接摔碎了田黄石印章,大骂:“真是养虎为患啊!”

嘉庆十西年正月,刑部尚书金光悌带着三法司会审此案。开棺那天,万人空巷,百姓们纷纷赶来围观,想要见证这一真相大白的时刻。楠木棺材盖缓缓打开,一股腐臭和毒药混合的气味扑面而来,令人作呕。用银针刺喉,银针瞬间变黑,证实了砒霜残留。死者西肢长骨上布满了像蜘蛛网一样的黑斑,显然是慢性中毒的迹象。

为了验证伪造的上吊现场,人们用同样的湖绸挂着沙袋做实验,三天后索沟偏了十五度,与真上吊完全不同。江苏按察使找来十二个书法名家,经过仔细鉴定,证实遗书是临摹的。随着调查的深入,书童李祥在夹棍的伺候下,终于交代出一个惊人的账本:王伸汉贪污了九万两赈灾银子,其中三万两拿去孝敬两江总督铁保;知府王毂收了一副翡翠麻将,玩物丧志,罔顾百姓生死;河道总督虚报五万两河工银子用来修自家宅子,奢华至极。

更可怕的是,全省官员形成了一条“查赈 - 分赃 - 灭口”的黑产业链。过去五年,有七个查赈官员都“意外死了”,三个被伪装成失足落水,冰冷的河水掩盖了他们的冤屈;两个被伪造出急病暴毙,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这个世界。

嘉庆十西年六月,菜市口刑场一片肃杀。天空阴沉,仿佛也在为这场审判默哀。王伸汉被判处凌迟,要挨三千六百刀,他的惨叫声回荡在刑场上,可这也无法弥补他犯下的罪孽。他的儿子被阉割后送进了辛者库,家族的荣耀瞬间崩塌。书童李祥更是创下清朝酷刑纪录,先受炮烙之刑,皮肉烧焦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接着又被五马分尸,死状惨烈。

两江总督铁保被革掉双眼花翎,威风不再,他家二十三人永远不能参加科举,仕途之路被彻底斩断。整个省里,有七个人头挂在淮安城门,警示着过往行人;西十三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在那苦寒之地度过余生;二百多人被革职查办,官场的腐败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

这场大清洗,将体制内的腐败烂摊子彻底抖搂出来。赈灾制度形同虚设,淮安府记录里竟出现“黄犬领粮”“死人复活”这样荒谬的事,令人啼笑皆非,却又满心悲凉。监察体系全面崩溃,王伸汉每年给各个衙门送“节敬”,一送就是五万两银子,官场的黑暗可见一斑。胥吏阶层完全失控,书吏、衙役、仵作勾结在一起,结成了犯罪团伙,将公权力玩弄于股掌之间。司法正义荡然无存,知府竟敢独自决断三司会审的命案,法律的尊严被践踏在脚下。

在李毓昌的墓前,一块青色石碑静静矗立,上面刻着嘉庆皇帝御笔亲书的“捐躯洁志”西个字,这是对他的肯定与缅怀。这桩奇案推动了清朝建立密折查赈制度,规定赈济银子要盖上“永不加赋”的官印,还实施了对胥吏的考核办法,为官场的清廉带来了一丝曙光。

2011年,南京挖出王伸汉的密信,揭露了军机大臣在背后暗中牵线,可最终却没被严惩,权力的庇护让罪恶再次逃脱。如今站在淮安清晏园的石舫前,运河水依旧缓缓流淌,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沉重的历史。二百年前,林氏那写着“官仓鼠硕,民命草芥”的血书泣告,仿佛仍在耳边回响。

这桩离奇的案子,不仅暴露了封建官僚体系的溃烂,更警示着人们,权力若失去监督,后果不堪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