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院文教司十二名儒士联名上书,希望朝廷能够编撰一本涵盖经史子集的类书。
所谓类书,就是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字韵等编排以备查验。
朱棣看到儒士的联名上书,这才想起,当时他曾经对一群跪在自己王府前的老儒士说过类似的话。
他当时为了让这些儒士自行回家,就告诉他们,朝廷将会邀请他们参加一本巨著的编撰工作。
就是听到了朱棣的这个说法,那些来请愿的老儒士,才兴高采烈的全部自行散去了。
如今既然在大朝会上又提到了这件事,朱棣干脆就让所有的官员都参与了讨论。
最后,绝大多数官员都同意由朝廷出面,集全国之力编撰一本大型的类书,涵盖古往今来的所有经史子集以及百家之言。
于是,在大朝会散去后,朱棣修书的旨意就正式颁布了出来。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为了编纂这本类书,朱棣任命了如今被赐名姚广孝的道衍和尚为总编纂官,新科状元解缙和探花杨士奇为辅纂官,另征集一百西十七名儒士为编修,共同修书。
而这本类书,也被朱棣首接命名为《永乐大典》。
为了表达对此事的重视,朱棣还亲自主持召开了永乐大典第一次编撰讨论会
经过一番商讨之后,才终于将这本永乐大典所要涵盖的内容全部确定了下来。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数千年来所有被记载下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