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文官们的警觉。
一旦被发现是胡惟庸在背后搞鬼,他日后想要重返朝堂为官,简直比登天还难。
毕竟,胡惟庸此前的计划本就是踩着同僚的尸体上位,若这一阴谋被揭露,等待他的必将是文官们的群起而攻之,到那时,他不仅无法上位,还可能会遭遇无妄之灾,被众人弹劾得身败名裂。
可若就此放弃散播谣言,不弹劾陈锋,胡惟庸又将失去重新获得朱元璋重视的机会,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没有半点好处可言,白白浪费了这看似难得的机会。
而一众勋贵们在看清局势后,早已果断放弃了与胡惟庸的合作。
此次被杀的官员数量相对较少,大部分涉案官员只是受到了轻微处罚。
他们深知,若此时敢散播这些官员的谣言,一旦被发现,必然会遭到文官们的猛烈弹劾。
相比之下,他们自身的问题更多,屁股更加不干净,根本经不起弹劾,因此纷纷选择明哲保身,不再参与胡惟庸的计划,各自散去。
没有了勋贵们的协助,胡惟庸独木难支,根本无法达成目的,无奈之下,也只能放弃。
但放弃之后,他心中却始终无法释怀,对失去这次机会感到无比不甘心。
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后,胡惟庸咬咬牙,决定拼死一搏,将弹劾陈锋驸马都尉担任要职、干预朝政罪责的奏疏递了上去。
他心中抱着一丝侥幸,若能成功将陈锋弹劾下台,或许自己就能重新证明自己的能力,再次得到皇帝的任用。
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胡惟庸终于在做完这一切后,勉强入睡。
很快,胡惟庸的弹劾书便被送到了朱元璋的案几上。
虽说胡惟庸如今已失势,但他毕竟曾担任宰相数年,在朝堂上还有一些门生故吏。
通过这些关系,将弹劾奏疏传递到朱元璋手中并非难事。
也正因如此,朱元璋得以看到这封弹劾奏疏。
朱元璋看完后,先是一脸愕然,随后面色逐渐变得古怪起来。
他沉思片刻,招手唤来身边的太监,吩咐道:“来人,去将咱的驸马都尉陈锋给咱叫来!”
“是!”大太监刘和连忙躬身退下,前去传旨。
片刻之后,陈锋来到武英殿。
他刚要开口向朱元璋行礼问安,朱元璋便笑呵呵地将那封弹劾奏疏递到他面前,说道:“来来,看看别人是怎么弹劾你的,人家说你身为驸马都尉,居然擅自插手朝政,违反了朝廷理律,该当何罪啊?”
陈锋微微一愣,接过奏疏仔细看了起来。
朱元璋则满脸期待地看着陈锋,想要看看他面对弹劾时会是怎样的表情?
说实话,这封弹劾奏疏中所言并非毫无道理。
按照朱元璋亲自定下的朝廷理律,驸马不得担任要职,更不能插手朝政,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外戚掌权干政,威胁皇权。
然而,陈锋却是个例外。
他身为驸马,却身兼数职,各种头衔加身,权势和地位甚至远超宰相,这一特殊情况也让朱元璋感到颇为有趣。
朱元璋本以为陈锋看到弹劾奏疏后会气急败坏、暴跳如雷,甚至破口大骂,可让他没想到的是,陈锋的反应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只见陈锋面色瞬间大喜,仿佛看到了什么天大的好事,激动地手舞足蹈起来。
他挥舞着弹劾奏疏,脸上满是唏嘘感慨之色,说道:“陛下,我觉得这奏疏弹劾得太对了,我确实违反了朝廷理律,就该削爵、革职,回家面壁思过,永不录用!”
朱元璋:“……”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一时之间竟不知该作何反应。
陈锋却依旧沉浸在自己的兴奋之中,继续说道:“说得太对了!我本就不该担任这么多要职,身为驸马,就该好好伺候公主殿下,其他朝政之事本就不该我插手。哎呀,我真是糊涂,怎么能如此越权呢!陛下,这到底是谁上的奏疏啊?我一定要亲自上门感谢一番,这话说得实在是太在理了!”
陈锋之所以如此兴奋,是因为他实在是太累了!
在朱元璋手下办事,他几乎被当成了不知疲倦的牛马,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他参与处理。
更离谱的是,就连朱元璋和朱标一父子吵架,都要他从中调和,这让他苦不堪言,早就不想再干下去了。
如今这封弹劾奏疏,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救星”,让他终于有了撂挑子不干的理由。
朱元璋嘴角微微抽搐,眼神中带着几分恼怒,咬牙切齿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