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畜养童奴取乐,衣食住行僭越礼制。
在他们的残暴统治下,凤阳俨然成为人间炼狱,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人丁锐减……
朱标听完,呆立许久,可却面色平静,看不出丝毫情绪波动。
这反倒让已经做好搀扶准备的陈锋颇为意外,心中暗自赞叹:不愧是史上第一太子,竟有如此定力,听闻这般恶行,还能保持镇定!
然而,就在陈锋心中感慨之时,朱标突然泪如雨下,满脸悲戚,哽咽难言。
陈锋目瞪口呆,没想到太子如此重情重义,虽是男儿,眼泪却也这般柔软,当真是性情中人!
不像老朱,怒是真怒极了,但却没掉落一颗眼泪…
比起早已心如铁石的朱元璋,朱标显得格外仁慈善良。
他大概是在为凤阳百姓的悲惨遭遇痛心疾首,为朱家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深感愧疚自责。?k~s¨j/x¢s!.,c′o*m*
陈锋上前,轻轻拍了拍朱标的肩膀,劝慰道:“太子殿下不必过于悲伤。此事非你之过,也不能归咎于陛下。
‘屠龙者终成恶龙’,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与其在此哀伤,不如尽早谋划。待陛下肃清凤阳的黑暗势力后,全力恢复当地民生经济,弥补百姓伤痛,重新赢回民心。”
“唯有如此,才能彻底消除‘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首花鼓词的负面影响,让朱家再度成为凤阳百姓的骄傲!”
朱标向来从善如流,闻言用衣袖擦干眼泪,目光坚定地看向陈锋:“你说得对!孤不该一味沉浸在悲伤之中,自怨自艾对凤阳百姓毫无益处。既然江山由朱家执掌,百姓因朱家受苦,自然该由我朱家人来弥补过错!”
说罢,朱标挺直脊背,紧紧握住陈锋的手,语气郑重,虽还带着些许鼻音,却难掩决心:“辅宸,助孤完成此愿!”
陈锋微笑着点头:“荣幸之至!”
朱标爽朗大笑:“好!有辅宸相助,何愁大明不能兴盛!”
朱标这一番情绪起伏,引得周围送行的官员纷纷侧目。
他们满脸诧异,心中暗自揣测:这位陈侯究竟与太子殿下说了什么,竟让太子殿下一会儿落泪,一会儿又开怀大笑,实在令人费解!
朱标却顾不得旁人目光,拉着陈锋便往回走:“走!回宫!”
众人即刻调转方向,后队变前队,浩浩荡荡返回皇宫。
如今的朝廷,由太子朱标主政,陈锋辅佐,朝中大小事务,皆需二人共同批阅才能施行。
这倒让百官提前体验到新君登基后的情形。
不得不说,这样的局面让百官颇为满意。
朱标仁慈宽厚,善于纳谏,对官员敬重有加;
陈锋虽要求严格,却为人随和,从不苛责下属,甚至曾多次为百官仗义执言。
百官将他视为昔日的贤相,对他敬重有加。
在二人的治理下,朝中事务井井有条,平稳过渡,未起丝毫波澜。
一时间,朝中甚至有小官小吏暗自思忖:若是太子早日登基,洪武皇帝退位为太上皇,那该多好!
当然,这也只是少数人的想法。
真正位高权重的官员,绝不敢有此念头。
他们深知,如今朝廷之所以能在朱元璋离京后依旧安稳,全因陛下余威尚在。
众人畏惧陛下,不敢轻举妄动。
一旦朱元璋退位,朱标登基,以当前局势来看,必将引发一场轩然大波,单是淮西勋贵,就不知会闹出多少事端!
不过,众人也不得不承认,朱标与陈锋配合默契,堪称圣君贤臣的典范。
就连诚意伯刘伯温都感慨:“陛下、太子殿下、陈侯,三位一体,同心协力开创盛世,实乃天下百姓之福!”
刘伯温对此感触颇深。
在陈锋出现之前,朱元璋对他多有猜忌打压;待陈锋取代胡惟庸后,不知为何,朱元璋对他的针对渐渐消失。
这让本应在今年年初离世的刘伯温,至今依旧安然无恙。
也正因如此,刘伯温越发低调,几乎断绝与他人往来。
胡惟庸倒台后,淮西党的势力大减,也不再对他穷追猛打。
如今淮西党最记恨之人,非陈锋莫属。
可以说,陈锋无意间为刘伯温挡下了诸多明枪暗箭。
或许陈锋并未察觉,但心思敏锐的刘伯温却洞若观火,心中既惭愧又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