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门口,朱标望着皇帝龙辇与浩浩荡荡的仪仗队渐行渐远,不由得幽幽叹息:
“真不知此次又会生出何等风波……”
话音未落,他神色凝重地喃喃自语:“另外,老四到底寻到了没有……”
“父皇也真是的,竟然将孤留下。·l¢o·o′k¨s*w+.!c-o′m,孤心急如焚,恨不得即刻知晓老四的安危!”
这个时空的朱标,虽因陈锋的话语对朱棣存了几分戒备,然而朱棣毕竟未曾造他的反,且二人自幼手足情深,朱标一手将朱棣带大,兄弟情谊深厚。
所以,当听闻朱棣失踪的消息,朱标满心忧惧。
若不是朱元璋极力阻拦,他早已亲自奔赴凤阳,探寻朱棣的踪迹。
如今被困京城苦等消息,这份煎熬让他度日如年。
十多天过去了,朱棣依旧杳无音信。
朱标不敢细想,若是弟弟遭遇不测,自己该如何承受这般沉重的打击!
一旁的陈锋同样负手而立,望着朱元璋离去的车队。
闻言扭头见朱标满脸忧色,略作思忖,出言宽慰道:“太子殿下不必过分忧心燕王殿下的安危。”
“嗯?”朱标闻声转头,眼中满是疑惑,“此话怎讲?”
陈锋神色略显古怪,自问自答道:“太子殿下可还记得,在其他时空,燕王朱棣最终成就了何等伟业?
他可是成为了名震千古的永乐大帝,天生气运非凡,堪称气运之子,又怎会轻易折损于此!”
“虽说这个时空变数颇多,但燕王殿下气运绵长,想来在凤阳定能逢凶化吉……”
陈锋其实并不清楚,在正史记载中,朱棣是否曾在凤阳有过这般失踪的经历。
可他转念一想,在其他时空,朱棣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就连惨烈的靖难之役都能安然度过,眼前这点波折,又算得了什么!
想要取朱棣性命,除非另一位位面之子刘秀亲临,否则凤阳那些人,根本难以得逞!
这便是陈锋安慰朱标的底气所在。
朱标先是一愣,随即眼前一亮,连连点头:“不错!老四身负九五至尊命格,气运昌盛,定能平安无事!”
“就像父皇,一生历经无数生死危机,却都能化险为夷,最终登上皇位,成为有史以来出身最为低微的开国皇帝。”
“陈锋,你所言极是,老四定会安然归来。”
说到此处,朱标像是在给自己打气,语气坚定。
陈锋微笑着轻轻颔首。
朱标这才稍稍放松下来。
目送朱元璋的仪仗彻底消失在视野尽头,朱标又深吸一口气,轻声问道:“陈锋,那日你与父皇究竟谈了何事?为何父皇会决定提前起程?难道仅仅是因为老四失踪一事?”
此言一出,陈锋古怪地瞥了朱标一眼。
心中暗想,刚刚还为朱棣的安危忧心忡忡,这会儿却说出“就因老四之事”这般话来?
朱标似是察觉到陈锋眼神中的异样,轻咳一声,解释道:“孤并非此意,只是想问,除了老四的事,是否还有其他变故发生?”
说罢,他自问自答道:“定然还有隐情!否则父皇不会如此大动干戈。不仅紧急召见徐达、汤和、李文忠等亲信重臣,还命五军都督府交出兵符;更将巢湖、鄱阳湖等地水师悉数调往淮河,又让各勋贵将子嗣送入大本堂……父皇究竟在防备何人?到底要做何事?”
朱标聪慧过人,早已察觉到诸多异常。
朱元璋和陈锋刻意隐瞒,担心他难以承受,可这并非朱标所愿。
他不愿做个被蒙在鼓里的糊涂人,待到事情发生,却无能为力、无法参与。
陈锋再次看向朱标,见他神色坚决,心中明白他的想法。
稍作沉吟,陈锋决定不再隐瞒。
反正朱元璋已经起程,凤阳局势大局已定,即便朱标知晓真相,也无力改变什么。
于是,陈锋直言:“陛下放弃迁都凤阳中都了!”
“什么?!”朱标大惊失色,满脸不可置信。
迁都凤阳乃是洪武二年便定下的国策,如今中都皇城即将竣工,父皇竟要放弃,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震惊过后,朱标急忙拉住陈锋,追问道:“为何?究竟是何缘由?”
陈锋随即将铁铉上奏的折子内容,一五一十地告知朱标。
原来,淮西勋贵在凤阳肆意妄为,恶行累累:他们欺压百姓,强占田亩;豢养奴仆,凌辱良善;随意打杀乡里老人,勾结地方官员,阻拦百姓上京告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