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困扰王阿姨许久的胃痛

困扰王阿姨许久的胃痛

2. 肝脾同治:柴胡+白芍(疏肝柔肝),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甘草(培土生金),既治肝病传脾之虞,又补老年人脾虚之本,符合《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

3. 清利相合:茵陈+栀子(清热利湿),金钱草+鸡内金(利胆化石),黄芩+郁金(泻火行瘀),针对慢性胆囊炎常兼有的湿热内蕴,使热得清、湿得利、瘀得化,胆汁排泄复常。

4. 动静相制:香附、木香、枳壳(动药行气)+白芍、甘草(静药缓急),活血药(川芎、丹参)与养血药(白芍)配伍,攻伐而不伤正,灵动而不耗散,适合老年人“虚实夹杂”体质。

三、现代药理协同机制

1. 利胆排石:金钱草、郁金、木香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胆汁中胆酸/胆固醇比例,抑制结石形成;鸡内金、茵陈加速胆色素排泄,预防泥沙样结石堆积。

2. 抗炎镇痛:柴胡皂苷、黄芩苷、芍药苷抑制nf-kb炎症通路,减轻胆囊壁充血水肿;延胡索乙素、甘草酸中枢及外周双重镇痛,缓解慢性钝痛及急性发作痛。

3. 改善微循环:丹参、川芎、红花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修复胆囊壁缺血缺氧损伤,预防纤维化及粘连。

4. 调节免疫:党参多糖、茯苓多糖增强老年患者免疫监视功能,减少胆道反复感染,白术、甘草调节肠道菌群,阻断“肠-肝轴”异常激活。

【结语】

本方紧扣“肝胆瘀阻”病机,融理气、活血、清热、利胆、健脾于一炉,既针对老年慢性胆囊炎“久病多瘀、多虚、多兼湿热”的特点,又体现“攻补兼施、气血同调”的配伍智慧。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全方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改善胆道动力、控制炎症、保护黏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提供了临床依据。临床使用时,可根据患者寒热虚实偏颇调整药量,如兼阴虚加麦冬、石斛,兼寒凝加桂枝、干姜,随证化裁,方得仲景“辨证论治”之妙。

复诊情况

利胆初效,症状撕开突破口

反馈:服药3天后,晨起口苦减轻,胃脘胀闷从「持续痛」转为「餐后阵发性」,仍有嗳气,大便变松软,夜眠稍安。

查体:墨菲征阳性(明确!),舌苔黄腻稍退,脉弦细(气滞兼脾虚显)。

用药分析:外院抑酸药未缓解症状,反而是利胆药起效,印证病机关键在胆。调整:

- 减奥美拉唑(避免长期抑酸影响胆汁排泄),加「木香9g+鸡内金12g」增强胃肠-胆道协调动力;

- 增党参15g(老年人久病多虚,防利胆药耗气)。

病情突破:首次明确「胆源性胃痛」——胆囊炎症刺激内脏神经,疼痛投射至胃脘区,与胃黏膜轻度炎症形成「症状叠加」,导致临床误判「以胃为主」。

剥离假象,胆病本质渐清晰

主诉:餐后右胁胀痛明显,偶有肩背放射痛(典型胆绞痛放射),嗳气减少,仍有乏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复查:血常规正常(无急性感染),肝功能:γ-gt轻度升高(胆道损伤标志)。

白医生思路:抓住「放射痛」这个核心——胃病史2年,而放射痛是近期新出现的「胆病特异性症状」,提示慢性胆囊炎急性化趋势。

处方升级:

- 强化利胆:金钱草30g(溶石利胆)+延胡索12g(针对性缓解胆绞痛);

- 活血破瘀:加丹参15g+桃仁9g(改善胆囊壁微循环,防纤维化);

- 停用丹参滴丸(冠心病无急性发作,避免活血药重复使用)。

关键判断:老年患者多系统疾病共存时,医生易被「已有诊断」锚定——冠心病st段改变可能是长期高血压所致,而非当前胸痛主因,需动态对比症状与检查的时效性。

正邪博弈,标本兼顾破僵局

症状:右胁痛频次减少50%,胃脘仅在过饱时微胀,晨起口干而非口苦,大便成形,舌质暗转淡红,苔薄黄。

问题暴露:黄阿姨诉「过去总以为是胃不好,不敢吃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