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竹椅上的燥咳童

竹椅上的燥咳童

,倒像是被朝露浸润的木芙蓉花瓣,正随着药汁的温润,一瓣瓣舒展开来,露出藏在最深处的,属于孩童的清润啼音。

当暮色漫进窗棂时,蝉蜕的影子已缩成案头的一点金,虎娃的咳嗽声终于歇了,像最后一只秋蝉找到了栖身的枝桠。叶承天望着檐角悬的木芙蓉花串,朝颜花瓣在晚风里轻轻摇晃,露珠早已蒸发,却留下淡淡的粉痕,如同顺应天时的医者,在暑秋交界的缝隙里,用草木的精魂与虫蜕的灵韵,为小小的身躯织了件透明的护衣——让那些藏在肺窍里的燥火,都随着蝉蜕的升浮,化作山岚间的一缕轻烟,散进这顺应阴阳的疗愈之境。

梧桐子与槐米茶:

树荫下的护嗓方

母亲指尖捏着蓝印花布的角,粗麻布纹里渗着淡淡的焦气,抖开时簌簌落下几粒碎渣——炒焦的梧桐子在布包里挤成深褐色的团,像被秋阳烤糊的蝉蜕。叶承天接过时,指腹触到外壳硬得发脆,焦黑的表皮下透着死沉的暗,凑近细闻,本该有的草木清香被烟火气绞成了涩苦,倒像是山火过后焦枯的树皮。虎娃躲在母亲膝头,喉间还留着吃了梧桐子后的紧绷感,像有片烤焦的树叶黏在嗓眼里,每咽口水都扯得生疼。

“炒炭要留三分生息。”叶承天拈起一粒搁在白瓷碟上,指腹轻轻一碾,焦壳竟纹丝不动,“老辈人说‘见黑不见焦’,黑是暑气收束的正色,焦了便断了草木的经络。”他转身从竹编药篓里取来新收的槐米,七月初七采的花苞还凝着未褪的青碧,五瓣花萼裹着嫩黄的蕊,竟真如微缩的北斗七星,柄端还沾着点晒干的晨露,在光线下泛着珍珠似的光晕——那时节他总在破晓前登云台,看槐树枝头坠着的花苞,像星星落进了绿云里,待辰时三刻暑气初盛,才摘下这集了半日阳气的灵物。^天`禧′暁^税¨罔` /最~薪^漳/截-庚¨新?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槐米生在暑月,得火而能泄火。”他将槐米与焦梧桐子同置陶砂锅里,青碧与焦褐在砂粒间错杂,倒像是夏末的浓荫里落了几片烤焦的叶,“梧桐子本润,炒过则偏燥,却要借槐米的暑气化开燥结——就像蝉鸣最烈时,必得有梧桐叶织的荫,方能消了声里的火气。”说着取来竹制的“蝉翼铲”,薄如蝉翅的铲面在锅里翻动时,槐米的青气渐渐漫出,裹着焦梧桐子的涩,竟慢慢酿成了清苦里带着回甘的韵致,砂粒摩擦的沙沙声,倒像是秋蝉在叶间振翅,惊落了枝头的星子。

母亲盯着陶砂锅里翻卷的药材,见焦黑的梧桐子表面渐渐泛起暗红,像被槐米的青气煨出了血色,而槐米的花苞竟微微绽开,露出嫩黄的蕊丝,在热气里舒展如星芒。叶承天适时撤去火候,将炒好的药末倒在竹筛里,槐米的香混着梧桐子的微涩,竟比单炒时多了份清润,如同山雨过后,焦土上又冒出了新绿的芽。“此刻梧桐子的燥气借槐米的阳热化开,润性却得了保全。”他用竹筷挑开一粒炒好的梧桐子,内里呈浅褐色,还留着未全熟的青心,“就像人在暑燥里,既要散了外火,又得护着体内的津液,须得这般刚柔相济。”

虎娃忽然伸手去摸竹筛里的槐米,指尖碰到花苞时,五瓣花萼轻轻张开,嫩黄的蕊落在他掌心,像颗迷你的星星。母亲想起方才孩子吃焦梧桐子后嗓子紧的模样,此刻看叶承天将两种药材炒得恰到好处,焦而不枯,润而不腻,忽然觉得这医理竟如四季轮转——暑热盛时自有槐树开花收火,秋燥起时便有梧桐落叶润喉,连小小的药材配伍,都暗合着蝉鸣与树荫的相生之道。

檐角的铜铃忽然响了,带起的风里混着炒药的清香,吹得窗台上晾着的蝉蜕轻轻颤动。叶承天将炒好的药末装入细颈瓷瓶,槐米的北斗状花蕊在瓶中隐约可见,与梧桐子的焦褐相映成趣,倒像是把整个夏秋之交的节气密码,都封进了这小小的容器里。虎娃接过母亲递来的温水送服药末时,喉间不再有灼痛,反而泛起槐米的清润,像含着片带露的槐叶,而那份焦香里的回甘,正似蝉鸣穿过树荫,滤去了燥烈,只余清响在喉间轻轻回荡。

暮色漫进医馆时,陶砂锅里的余热还在烘着残留的药香,母亲望着叶承天整理药柜的背影,见他将槐米与梧桐子的配伍记在竹简上,墨迹在残阳里泛着金黄,忽然明白为何老赤脚医的焦梧桐子会让孩子嗓子紧——原来草木的药性里,藏着的不仅是寒热温凉,更是天地间此消彼长的韵律,就像蝉必须借蜕衣才能重生,药材也须得遇着懂它们的人,才能在水火相济里,熬出那味顺乎自然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