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汉简芎踪》上卷

《汉简芎踪》上卷

天回镇的泥土,埋着太多故事。汉武帝元狩年间,一场暴雨冲垮了村东的土坡,露出一窖竹简。考古的官吏赶来时,竹片上的字已模糊,但“蜀椒”“厚朴”“痹痛”的字样,还能辨认。

其中一捆竹简,正是杜医者当年所记的《六十病方》。清理到第三十七简时,老吏忽然停住——竹片上,“芎”字清晰可见,后面跟着“配蜀椒,治寒痹”的记载。他把竹简拿到成都府,请教老医者,老医者摸着竹纹:“这字,是汉初的写法,看来那时的人,早知道川芎配蜀椒的妙处了。”

消息传到郫县,王伯的后人王季,捧着自家窖里的川芎,对着竹简落泪:“先祖没说错,这草的故事,真的被记下来了!”他找出祖传的《种芎记》,里面画着川芎的形态,写着“丹岩下、红土中、蜀椒旁”的种法,与竹简上“蜀产”的记载,一一对应。

府里的史官,把《六十病方》抄录成册,分发给各郡县。他在序里写:“蜀地多湿寒,故生芎、椒、朴之属,性温辛,能通能散,此乃天地生药以济民也。民间传习,医者记之,简牍载之,方见其源。”

王季带着竹简,去看当年王伯种芎的田埂。那里的川芎,依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须扎在红土里,与蜀椒的根缠在一处。风吹过,辛香漫过田埂,像在说:我在这里生长了千年,被人采,被人用,被人记,从田埂到竹简,从口传到文字,我的故事,就是蜀地的故事。

老吏把《六十病方》献给汉武帝,武帝见“川芎”“蜀椒”皆注“蜀产”,叹道:“一方水土养一方药,一方药治一方病,善哉!”遂令蜀地每年贡川芎、蜀椒,以济军民。

那时的人还不知道,这捆来自天回镇的竹简,会在两千年后重见天日,向世人证明:早在汉代,蜀地的医者与百姓,就已懂得“道地药材”的真谛——草木与土地的缘分,从来都写在最朴素的生长里,记在最踏实的实践中,刻在最厚重的时光里。

(上卷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