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铁犁芎韵》下卷

《铁犁芎韵》下卷

那时的灌县,川芎加工已成“非遗”。药农们在坊里挂着“川芎十三法”的木牌:“挖用铁锄,刮用铁刀,撞用竹笼,筛用竹篾,藏用铁箱……”每一法都对应着工具,每一工具都藏着巧思。有个叫钱六的举人,来花蕊里考察,见赵竹溪用撞笼,写诗道:“竹笼九转去尘根,铁箱深藏锁香魂。莫道农具非雅物,蜀芎风骨赖此存。”

第八回 古今相融 铁竹续新篇

如今的花蕊里·灌县川芎产业园,赵竹溪的后人赵守艺,还在使用祖传的九转撞笼。只是旁边多了台电动筛选机,筛孔大小与清代竹筛一模一样。“老祖宗的规矩不能丢,”赵守艺转动撞笼,竹片碰撞的声音与电动筛的嗡鸣交织,“撞笼去须,靠的是竹的柔;机器筛选,靠的是铁的准,二者结合,效率高了,品相还不变。”

产业园的展示厅里,陈列着从汉代彭州铁锄、唐代刮须刀、宋代分级筛到清代九转撞笼的复制品。讲解员会给参观者演示:“这把汉代铁锄的弧度,与清代撞笼的内径,竟有惊人的相似——都是顺着川芎根块的自然形态设计的,这就是‘道法自然’的智慧。”

在加工车间,年轻的药农们用着改良后的“恒温铁箱”窖藏川芎,温度、湿度都由电脑控制,但箱内依旧铺着蜀椒叶和桑皮纸。“电脑能控温,却代替不了老法子的魂,”赵守艺笑着说,“你看这刚出土的芎,用铁锄挖,竹笼撞,铁箱藏,和两千年前陈二的做法,骨子里是一样的。”

有批来自欧洲的药商,参观后惊叹:“从铁器到竹器,从手工到机械,蜀地人对川芎的用心,比任何检测报告都有说服力。”他们签下大单,说要把“带着铁犁与撞笼记忆”的蜀芎,带给全世界。

结语

从彭州汉代冶铁遗址的铁锄,到灌县清代的九转撞笼,川芎的故事,始终与工具相生相伴。铁的刚,劈开红土,护根之完整;竹的柔,拂去须根,保香之纯粹。两千年来,农具从粗到精,从铁到竹,再到古今相融,变的是形制,不变的是对“道地”的坚守——知道川芎喜透气,便造镂空的铁筐;知道川芎怕破损,便制弧形的竹笼;知道川芎需辛香,便设密封的铁箱。

这些工具,是蜀地人写给川芎的“情书”,字里行间都是“懂”:懂它的生长规律,懂它的药性特点,懂它与这片红土的羁绊。当现代的机器转动时,我们听见的,不仅是生产的轰鸣,更是从汉代铁犁传来的“沙沙”声,是清代撞笼滚动的“轱辘”声,是人与草木,跨越千年的对话。

赞诗

彭州铁火锻犁锄,灌县竹声撞笼殊。

刮尽须根留玉质,藏深红土锁金珠。

千年工具承真意,一味芎香入画图。

莫道农耕非大道,天人相济是良符。

尾章

彭州冶铁遗址的荒草里,偶尔还能捡到锈迹斑斑的锄刃残片,阳光下,锈层里仿佛还能看见当年陈二挖芎的影子。都江堰花蕊里的芎田边,赵守艺的儿子正跟着老药农学用铁锄,小小的手握着大大的锄柄,像握着两千年的传承。

产业园的尽头,有棵老川芎树,据说栽于清代。树下,那台九转撞笼还在缓缓转动,竹片碰撞的声音,惊起几只麻雀,它们掠过芎田,翅膀上沾着淡淡的辛香——那是从汉代飘来,被铁犁唤醒,被撞笼呵护,终将飘向更远未来的,蜀地的味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