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金驹献灵草 上卷

金驹献灵草 上卷

楔子

春坤山的晨雾总带着三分仙气。ˉ±&精¥武-?.小:?1说′?网a ?-2追?最±!?新$¥章??节)当第一缕天光刺破蒙古高原的云层,漫过连绵的草甸时,那些匍匐在坡地上的红芪便会舒展复叶,叶尖的露珠坠在绒毛上,像被太阳镀了金的星辰。当地牧人说,这是金马驹在夜里来过——那匹传说中驮着神药籽种的灵兽,每踏过一处山岩,便有红芪从蹄印里钻出来,根须扎进黄土时,会发出细若蚊蚋的吟唱,那是天地阴阳初交的絮语。

山脚下的固阳老城,百岁的老阿妈们仍在火塘边念叨:红芪的根要长得像龙爪,才算吸足了山魂。她们说这话时,指节会摩挲着膝头的药篓,篓底的红芪片泛着蜜色的光,断面的放射纹像极了展开的星图——那是金马驹用蹄子踏出来的印记,藏着调节气血的密码。

没人说得清这传说起于何年。只知在秦直道还未铺满马蹄印的年代,春坤山的草甸下就睡着一匹金马驹,它吐纳着日月精华,将灵气渗进每一寸土壤。而红芪,便是这灵气与黄土交融的精魄,带着阳刚的火气,又裹着草甸的温润,在阴阳消长中长成了救人的模样。

第一回 石伯识草逢异兆

固阳城西的石伯打了一辈子柴,却在六十岁这年改了行当。那年开春,他在春坤山北坡避雨,躲进一个背风的岩缝时,忽见岩下的黄土里拱出丛紫茎植物,复叶间垂着淡绿色的小穗,根须竟在雨水中微微泛红。更奇的是,周遭的雨珠落得急,偏这丛草周围的雨丝像被无形的手拨开,只在根际积成圈浅浅的水洼。/w?o!s!h!u·c*h_e?n~g,.·c!o*m¨

"这是黄芪?"石伯皱起眉。他采过多年黄芪,却从未见过这般紫茎红根的。正欲拔起细看,岩顶忽然滚下块松动的青石,眼看要砸在草上,却被一道金光弹开,在远处草甸上砸出个浅坑。石伯揉了揉眼,只见坑边闪过个小马驹的影子,浑身金毛在雨里亮得像熔金,四蹄踏过的地方,竟有新的红芪芽破土而出。

那夜石伯抱着采来的红芪辗转难眠。他将根须洗净,断面的菊花纹在油灯下泛着琥珀光,凑近一闻,一股甘醇的香气直钻鼻腔,竟让他多年的咳嗽都轻了几分。他想起老辈人说的金马驹传说——说是上古时,神农氏尝百草到了漠南,将一株能补元气的神草籽种留在春坤山,命金马驹日夜守护。莫非,眼前这红芪,便是神草的后裔?

转天他将红芪切片,分送给邻里。张寡妇的小儿子得了风寒,高烧不退,喝了石伯用红芪加生姜煮的水,夜里便退了烧;李木匠常年劳作伤了元气,气虚乏力,嚼了几日红芪片,竟能重新举起斧头。消息传开,山民们都说石伯得了山神的馈赠,纷纷跟着他上山寻这紫茎红根的神草。

石伯却在采挖时定了规矩:只采三年生的根,须在日出前带露挖,挖后要给土坑撒把草木灰,再培上新鲜的腐殖土。"这草通灵性,"他对着围拢的后生们说,"你敬它一分,它便多结一分灵气。"

第二回 热病横行显性味

那年夏初,固阳一带遭了暑灾。@求3|^书+~{帮/~′ ?更°{>新o最_快:^太阳像个烧红的铜盘挂在天上,连吹过草甸的风都带着焦糊气,井水浅了半截,牛羊蔫得耷拉着脑袋。更可怕的是一种怪病,人先是浑身燥热,口干得像含着火炭,接着便头晕目眩,气短得像被勒住了脖子,有的还会水肿,脚踝按下去就是个深坑。

土郎中们试过用柴胡清热,用茯苓利水,却都收效甚微。有户人家的后生已经气若游丝,家里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石伯。石伯看着后生舌红少津的模样,又摸了摸他虚浮的脉,沉吟半晌道:"这病是暑气伤了脾肺,耗了元气,单用清热利水的药,就像只给漏船泼水——得先补住气。"

他取来晒干的红芪,切成薄片,又抓了把白术、防风,说:"红芪性温,味甘,入脾肺二经,能像灶膛里的火种,把散了的阳气聚起来。白术像黄土,能固住脾胃;防风像山风,能挡住外头的邪风。这三样配在一起,就是'玉屏风'的道理。"

药熬出来是琥珀色,甘中带点微苦。后生喝了三天,先是能下床走动,再喝五天,水肿消了,说话也有了气力。石伯又教乡亲们用红芪炖羊肉,说:"羊肉性热,红芪温甘,脾喜温燥,就像给冻着的土地加把火,能把吃进去的东西化成气血。"

这事传到邻县的老中医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