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子鼓鼓囊囊,含糊不清地点头:“嗯...有道理!慕容昱听令!你带人去宿豫(今江苏宿迁)那边‘活动活动筋骨’,记住,多‘请’些会吹拉弹唱的回来...宫里的乐班子该换新人了。/E`Z!小*说/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
于是,二月料峭的寒风中,宿豫城的守军还在抱着长矛打盹儿,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突然,地面传来一阵闷雷般的震动。“哒哒哒...哒哒哒...” 越来越近,越来越响!守城校尉一个激灵惊醒,扒着城墙垛口往外一瞧,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家乡话都飙出来了:“俺滴亲娘咧!鲜卑‘拆迁大队’又来搞强拆啦!”
慕容昱这次“闪电拆迁行动”效率高得惊人,成果斐然。
拆迁速度: 短短几个时辰,半个宿豫城被搬得比脸还干净,堪称古代“搬家式劫掠”的典范。
人口“引进”: 超额完成“文艺人才引进计划”,2500名男女老少被“打包”带走,计划送往广固进行“艺术再就业”(其实就是当宫廷乐工)。
土特产发掘: 除了常规战利品,还意外“发掘”并“采购”了宿豫着名土特产——三十大车咸鸭蛋!后来这批鸭蛋进了南燕御膳房,据说开发出了几道宫廷秘制小菜。
当这批“艺术人才”在广固皇宫里,被迫集体表演充满乡土气息的《沂蒙山小调》时,慕容超看得是眉开眼笑,拍着大腿直呼:“值!太值了!这趟买卖划算!” 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确幸里,压根没注意到,千里之外的建康城中,收到战报的刘裕,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手中的那份报告,已经被捏成了一团废纸。刘裕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鲜卑小儿!欺人太甚!老子这就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真正的‘七天无理由上门退货’!还是带刀枪弓箭的那种!” 刘裕北伐南燕的战争机器,被慕容昱这一车咸鸭蛋(当然主要是掳掠人口)彻底激活了。
三、消失的济阳王:朝堂摸鱼与末日焰火
南燕的朝堂,其精彩程度绝不亚于现代职场宫斗剧。当权臣公孙五楼一手遮天,把持朝政,看谁不顺眼就准备“优化”掉谁的时候,慕容昱同志展现了极高的生存智慧——他熟练掌握了“朝堂摸鱼隐身术”和“装傻充愣保命法”。
某次气氛紧张的朝会上,公孙五楼突然把矛头指向正在神游天外(可能琢磨煎饼新吃法)的慕容昱:“慕容将军!你对淮南前线的最新战况,有何高见呐?” 大殿瞬间安静,所有目光“唰”地聚焦过来。只见慕容昱不慌不忙,捋了捋他那精心打理的胡须(保持形象很重要),慢悠悠地开口:“这个嘛...末将近日潜心研读《孙子兵法》,愈发觉得其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奥义,实在是高深莫测,妙不可言啊...” 他顿了顿,环顾四周,然后一脸真诚地补充道:“具体如何实施呢?...哎呀,诸位同僚,你们看今日这天光,真是晴空万里,风和日丽,实乃吉兆啊!” 成功把话题带偏到天气预报频道。众人:“……” (内心os:将军,您这太极打得,比攻城锤还猛!)
关于慕容昱的爵位问题,更是历史学家们吵得面红耳赤的一笔烂账。《晋书》白纸黑字说他是“济阳王”,可《资治通鉴》那边又言之凿凿地说济阳王是慕容凝的专利。现代史学家们为了这顶“王冠”到底该扣在谁头上,在学术期刊上唇枪舌剑,就差约架了。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慕容昱,他的墓志铭(如果还能找到的话)大概正在地下偷着乐:“争吧争吧,使劲争!反正老子的工资条和爵位证书,早跟广固城的灰一起扬了!”
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到了公元410年。刘裕的大军如同铁桶般围死了南燕的都城广固。城破之日,史书对慕容昱的记载戛然而止,他像一滴水融入了血海,消失得无影无踪。民间倒是有不少充满想象力的传说:有人说他怀揣着宿豫咸鸭蛋的独家秘方,单骑突出重围,远遁漠北草原开咸鸭蛋连锁店去了;也有人说他艺高人胆大,剃了胡子换了衣裳,抱着把破琴混在被俘的乐工队伍里,成功“再就业”了。然而,最冰冷也最可能的现实是:当刘裕下达对南燕慕容宗室“尽诛之”(《资治通鉴》载宗室三千余人被杀)的残酷命令时,这位曾叱咤风云的“拆迁队长”,最终也成了自家王朝废墟下被无情“拆解”掉的一块砖瓦。他未能(或不愿)像一些降将(如慕容镇、韩范)那样留下名字,结局大概率是随着广固的陷落,一同湮灭。
四、历史天平上的鲜卑砝码:拆迁与自拆的荒诞剧
回望慕容昱这不算太长却足够“精彩”的一生,简直像一场充满黑色幽默的行为艺术。
专业“拆墙”,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