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薪火大明 > 第21章 西山挖宝

第21章 西山挖宝

没过几天,又有更黑的东西运来,府里的下人称之为“焦炭”,据说火力比寻常木炭旺得多。

紧接着,又是无数奇形怪状的土黄色砖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说是叫“耐火砖”。

这些东西,一船船,一车车,源源不断地往西山送。京城里的人们议论纷纷,说嘉定伯府的小侯爷这次是真的疯魔了。

那石黑不溜秋,焦炭除了烧火旺些,也没什么稀奇,至于那些奇形怪状的砖头,更是没人见过有什么用处。

在时人看来,这些东西,除了那焦炭尚能烧火取暖,其余的,简直就是一堆无用的废物,白白占地方,白白花银子。

“败家子”的名头,这下算是彻底坐实了,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嘉定伯府内,周奎听着管家福伯的回报,气得在厅堂里来回踱步。

“那些石头,那些黑炭,还有那些破砖烂瓦!他到底要买多少?!”周奎指着门外,声音都有些发颤,

“福伯,你再去问问,问问那个逆子,他到底想干什么!那些东西,拉到西山能做什么?能变出金子来不成?”

福伯躬着身子,小心翼翼地回道:

“老爷,老奴问过了。少爷说……少爷说那些都是他寻宝的‘秘方’,旁人不懂,也不能说与旁人听。”

“秘方?!”周奎差点一口气没上来,他停下脚步,指着福伯,

“他当我是三岁孩童吗?什么秘方要用那些不值钱的破烂玩意儿?我看他是昏了头了!真当银子是大风刮来的不成!”

周奎气得直翻白眼,一屁股坐回太师椅上,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却也想不出什么法子来阻止。

最终,也只能听之任之。

西山脚下,此刻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数万流民,如今都成了“寻宝队”的成员。他们衣衫褴褛,面带菜色,但眼中却闪烁着久违的光芒。

数日后,周涛换上一身儒雅便服,带着福伯,以及几样精心准备的礼物,登门拜访赋闲在家的徐光启。

徐光启已年近古稀,须发皆白,但精神尚可。听门房通报,说是嘉定伯府的周公子来访,眉宇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放下手中的书卷,缓缓起身。

“不知周公子大驾光临,有何见教?”徐光启将周涛让至客厅,下人奉上茶来,他端坐主位,语气平淡,目光中带着审视。

周涛拱手深施一礼:“晚辈周涛,见过徐阁老。今日冒昧登门,叨扰阁老清静,实是晚辈心中久仰阁老之学识,特来求教一二。”

“周公子客气了。”徐光启摆摆手,端起茶碗,轻轻拨了拨浮叶,“老朽赋闲在家,不过一介布衣,早已不问世事,何来请益之说。”

周涛微微一笑,语气却十分诚恳:

“阁老太过谦逊。您老主持编撰的《农政全书》,晚辈有幸拜读过部分章节,当真是惊为天人!书中对农桑水利、荒政备赈的见解,字字珠玑。此书若能早日刊行,推行天下,不知能活人几何!”

徐光启端茶的手微微一顿,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彩:

“哦?周公子也读过那部尚未完稿的残稿?”他记得此书稿只在少数同僚间传阅过,眼前这年轻人是如何得见的?

“何止读过,晚辈以为,此书之功,不在开疆拓土之下!尤其是其中关于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详细记载,以及育种、栽培之法,若能在我大明北方,特别是那些十年九旱之地广为种植,何愁我大明百姓无食?何愁流民遍野?”

徐光启抚须沉吟,看着周涛的眼神多了几分探究。这年轻人,谈吐之间,似乎与传闻中那个只知享乐的纨绔子弟,判若两人。

放下茶碗:“公子过誉了。老朽不过是拾人牙慧,将前人与自身所见所闻,略作整理罢了。至于推广,唉,谈何容易。”

周涛见他神色略有松动,话锋一转,声音也郑重了几分:

“晚辈还听闻,阁老不仅精通农事,对西洋火器亦有精深研究,曾翻译过西洋操典,更亲自琢磨过红夷大炮的铸造之法?”

徐光启面色骤然一变,眼神锐利起来:

“周公子从何得知?”这些都是他近年在书斋中私下进行的研究,除了少数几位弟子门生,几乎未曾对外人提及。这年轻人,究竟是什么来路?

“晚辈也是偶然得知,来源不便细说,还请阁老见谅。阁老可知,如今我大明边患不宁,北有建奴虎视眈眈,其骑兵往来如风,凶悍异常。我大明将士虽勇,然兵器若不精良,利器若不克制,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