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里尼那样,靠着“人民的力量”迫使当局屈服。
结果,当这支队伍行进到统帅堂附近时,迎面撞上了早已部署好的、由巴伐利亚邦警察组成的警戒线。
双方对峙片刻,接着枪声响起(到底是谁先开的枪,至今说法不一)。一场短暂但致命的冲突爆发了。冲在前面的纳粹分子和警察互相射击,现场一片混乱。
最终结果:纳粹这边死了16人(包括一些冲锋队的骨干),警察那边牺牲了4人。希特勒在枪响时,据说本能地被旁边的人一拽就趴下了,胳膊还脱了臼。混乱中,他被手下七手八脚地塞进一辆车里,狼狈地逃离了现场。相比之下,鲁登道夫老将军倒是表现出了军人的“气节”,面对枪林弹雨,依然保持镇定,继续往前走,结果被警察逮捕。/0/0?小?税*惘. ,冕/费·跃¢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场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啤酒馆政变”,就这样,在统帅堂前的枪声和鲜血中,以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而告终。 整个过程,充满了莽撞、混乱和滑稽,更像是一场上演在历史舞台上的闹剧。
法庭变舞台:一场成功的“政治秀”
政变失败,希特勒东躲西藏了两天后也被逮捕归案。纳粹党被宣布为非法组织。接下来,就是法律的审判。
按照德国法律,“武装叛国”可是重罪。所有人都以为,希特勒这次不死也得脱层皮,政治生涯肯定玩完了。
然而,历史再次让人大跌眼镜。
1924年初的审判,反而成了希特勒人生中一次极其成功的“政治作秀”。这得益于当时魏玛共和国司法体系的“偏心”(法官大多同情右翼民族主义)和希特勒本人的“表演天赋”。
在法庭上,希特勒一反常态,没有丝毫的沮丧和悔意。他把被告席变成了演讲台,发表了长达数小时的慷慨陈词。他把所有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显得特别“有种”),然后话锋一转,开始大肆攻击《凡尔赛和约》的无耻、魏玛政府的“卖国”、马克思主义的“毒害”以及犹太人的“阴谋”。他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忧国忧民、为了拯救德国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者”,只是“不幸失败了”。
他的演讲极富煽动力,引得法庭内外的民族主义者们群情激昂。通过媒体的报道,他的名字和他那些充满煽动性的言论传遍了德国。他虽然是个失败的叛乱者,却在很多德国人(尤其是对现实不满的右翼民众)心中,树立起了一个“敢作敢当”、“为国请命”的“英雄”形象!
最后的判决更是荒谬绝伦:
鲁登道夫老将军,因为昔日的“赫赫战功”,被判无罪,当庭释放!
希特勒,作为政变的主犯,虽然被判有罪,但仅仅判了五年监禁(这几乎是叛国罪的最低刑期了),而且法官还特别注明,服刑六个月后就可以申请假释!
五年监禁,实际服刑不到九个月!这就是魏玛共和国的法院对一个试图用武力推翻合法政府的叛国者的“严惩”。这个判决结果,不仅让希特勒逃脱了应有的惩罚,反而极大地提升了他的政治声望。
兰茨贝格“进修”与《我的奋斗》问世
就这样,希特勒被送进了兰茨贝格监狱服刑。说是坐牢,条件却相当不错。他住着单间,可以读书看报,每天还能接待络绎不绝的访客(包括纳粹党员、同情者,甚至还有记者)。这哪里是坐牢,简直是给他提供了一个“闭关修炼”、“思考人生”的好地方。
在监狱里这段时间,希特勒也没闲着。他痛定思痛,总结了啤酒馆政变失败的教训,意识到光靠武装暴动是行不通的,必须改变策略,要学会利用“合法”的外衣,去争取群众,去渗透体制。
更重要的是,他开始系统地梳理和阐述他那套极端、扭曲、充满仇恨的世界观和政治理念。他口述,由他忠诚的副手、同样因为参与政变而被关押的鲁道夫·赫斯(rudolf hess)负责记录和整理。
于是,一本影响了(或者说毒害了)后来整个世界的“奇书”《我的奋斗》就这样在监狱里诞生了。
这本书,内容庞杂,结构混乱,文笔也相当蹩脚(充满了冗长拗口的句子和重复的论述)。但它的核心思想却异常清晰和可怕:
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是基石: 鼓吹所谓的“雅利安人”是优等民族,而犹太人是万恶之源,是必须从德国乃至世界上清除的“毒瘤”。
“生存空间”(lebensraum)是目标: 叫嚣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