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稠密,必须向东方扩张,夺取斯拉夫民族(主要是苏联)的土地,作为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间。
独裁和领袖原则(fuhrerprinzip)是手段: 彻底否定民主制度,认为国家必须由一个拥有绝对权力、不容置疑的“元首”来领导。
宣传和暴力是武器: 书中还阐述了他对于如何运用宣传(撒谎、重复、煽动情绪)和暴力(恐吓、清除异己)来夺取和维持权力的看法。
可以说,《我的奋斗》就是希特勒未来所有罪恶行径的“思想蓝图”和“行动宣言”。虽然这本书在1925年初版时,并没有立刻引起轰动,很多评论家也认为它不值一哂。但它却成为了纳粹党员人手一本的“红宝书”(或者说是“黑宝书”),为纳粹日后的恐怖统治和战争罪行,提供了全部的“理论基础”。
“法西斯”溯源:来自罗马的“束棒”
希特勒的这次慕尼黑政变失败了。他和他领导的纳粹党,所代表的那种极端民族主义、威权统治、崇尚暴力的政治思潮,在当时乃至后来,经常被贴上一个标签——“法西斯主义”。虽然希特勒本人更喜欢用“国家社会主义”这个词,但外界普遍将纳粹德国、墨索里尼的意大利等视为法西斯国家的典型代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那么,“法西斯”这个听起来有点吓人的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它的源头,其实并不在德国的啤酒馆,而在更南边的意大利,甚至可以追溯到更古老的古罗马。
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语 “fascio”,意思是“束”、“捆”,引申为“联盟”、“团体”。而“fascio”这个词,又源自拉丁语的 “fasces”。
“fasces”(法西斯束棒)是古罗马时期高级执政官(比如执政官、独裁官)的一种权力标志。它长什么样呢?就是一把斧头,被捆在一束木棍的中间。这个形象,在古罗马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木棍(rods): 单根木棍容易折断,但捆在一起就变得坚固。它象征着团结就是力量,以及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联合。同时,木棍也代表着执行笞刑(鞭打)的权力。
斧头(axe): 斧头则象征着更严厉的权力——判处死刑的权力。
所以,“法西斯束棒”(fasces)合在一起,就代表了古罗马共和国赋予其最高官员的权威、统一、纪律以及生杀予夺的大权。
那么,是谁把这个古老的罗马符号,重新捡起来,并赋予它现代政治含义的呢?
没错,就是咱们下一章要隆重介绍的人物——贝尼托·墨索里尼。
正是这位意大利的“领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给他新成立的政治组织起个响亮又“有内涵”的名字,就看中了这个能让人联想到古罗马辉煌历史和强大权力的“fasces”。他在1919年成立的组织,就叫做“战斗法西斯”(fasci di battimento),意为“战斗的团体”或“战斗的束棒”。后来他建立的政党,就叫国家法西斯党(partito nazionale fascista)。
从此,“法西斯主义”就作为一个特定的政治术语流传开来,用来指代墨索里尼所倡导的那一套以极端民族主义、威权统治、领袖崇拜、社团主义和暴力压制为特征的政治思想和运动。
讽刺的是,就在希特勒这位“模仿者”在慕尼黑因为莽撞和准备不足而惨败被捕的时候,那位“法西斯”的正主儿、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其实早在一年前(1922年),就已经通过那场着名的“向罗马进军”,成功地登上了意大利总理的宝座!
相比于希特勒啤酒馆政变的狼狈收场,墨索里尼的夺权之路似乎要“顺利”得多。他是怎么做到的?他领导下的意大利法西斯,又和希特勒的纳粹主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要理解这一切,以及未来这两个难兄难弟如何勾结起来搅动世界,咱们就必须先把目光投向意大利,好好认识一下这位比希特勒更早登上权力舞台的法西斯“老大哥”——墨索里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