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的场景。在他们眼中,每一声从西南方传来的模糊炮响,都像是希望的交响乐。
到12月13日,德军的兵锋已经推进到了维尔赫内-库姆斯基地区。这里是一片开阔的丘陵地带,是通往斯大林格勒的最后一道重要屏障。此时,突击部队的先头距离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的南翼,仅剩下48公里。这是一个令人心跳加速的距离,在平坦的草原上,对于装甲部队而言,不过是一日甚至半日的行程。希望,似乎触手可及。
然而,就在这片决定性的土地上,“冬季风暴”撞上了一堵坚硬的墙壁。
苏联最高统帅部对德军的这次突击虽然最初感到意外,但其反应速度和应对决心却超乎了曼施坦因的预料。斯大林和他的将军们立刻意识到,这次德军的进攻是对整个斯大林格勒围歼战成败的直接挑战。他们迅速做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挡住德军的攻势。
一道道紧急命令从莫斯科发出,直奔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原本作为战略预备队,正准备投入另一场更大规模攻势的近卫第2集团军,被紧急转向,其任务只有一个——全速南下,迎头痛击德军的救援部队。这支集团军的指挥官,是日后声名显赫的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将军。他麾下的部队是苏军的精锐,装备着大量的t-34坦克,士气正旺。
就在马利诺夫斯基的主力尚在急行军途中时,苏军前线的部队已经开始了顽强的阻击。在维尔赫内-库姆斯基地区,德军第6装甲师遭遇了紧急调来的苏军坦克部队。一场持续数日的激烈血战就此爆发。
维尔赫内-库姆斯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瞬间变成了双方坦克厮杀的修罗场。德军的3号和4号坦克在开阔地带利用其精准的火炮和优良的光学瞄具,频频在远距离上摧毁苏军坦克。但苏军的t-34坦克则凭借其优异的倾斜装甲、强大的火力和出色的机动性,悍不畏死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双方的坦克在冰封的丘陵间追逐、开火,爆炸的火光和燃烧的坦克残骸,构成了一幅幅惨烈的画面。
村庄的控制权在几天内反复易手。白天,德军依靠空军的微弱支援和坦克的协同,艰难地占领村庄;到了夜晚,苏军的步兵则会渗透进来,用反坦克枪和集束手榴弹攻击德军坦克薄弱的部位。战斗异常残酷,双方的伤亡都在急剧增加。第6装甲师虽然奋力拼杀,但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他们的坦克数量在不断消耗,弹药和燃料的补给也因为战线拉长而变得日益困难。
与此同时,一个更为致命的威胁,正在曼施坦因的侧后方悄然形成。苏联最高统帅部展现了其宏大的战略手腕,他们不仅要挡住“冬季风暴”,更要将计就计,对整个顿河集团军群进行反包围。12月16日,正当第57装甲军在库姆斯基苦战之际,苏军西南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一部分,发动了规模更为庞大的“小土星行动”。
“小土星行动”的矛头,并非直指德军的救援部队,而是巧妙地对准了负责掩护顿河集团军群漫长而脆弱北翼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这支意大利军队装备落后,士气低落,根本无法抵挡苏军三个集团军的联合突击。在苏军排山倒海的攻势面前,意大利人的防线几乎是在瞬间就崩溃了。数十万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士兵溃不成军,争相逃命,在顿河的冰面上留下了一条由尸体和被丢弃的装备组成的死亡之路。
侧翼的崩溃,对于曼施坦因而言是釜底抽薪式的打击。一个巨大的缺口出现在他的身后,苏军的坦克集群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南穿插,目标直指顿河集团军群的后方补给基地,甚至威胁到了整个救援行动的出发点——科捷尔尼科沃。救援者,自己也面临着被包围的巨大风险。
曼施坦因陷入了两难的绝境。是继续不顾一切地向斯大林格勒突击,寄望于奇迹的发生?还是调动宝贵的装甲部队回头去堵塞侧翼的巨大缺口?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k¨a*n′s~h¨u+q+u′n?.¢c,o?m/他深知,一旦停止向斯大林格勒的进攻,第六集团军的最后一丝希望就将破灭。但如果后方被切断,那么连同第四装甲集团军在内的整个顿河集团军群都将万劫不复。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军事理智战胜了情感。曼施坦因被迫做出了他最不愿意做出的决定:他命令第6装甲师停止在库姆斯基的进攻,并准备将其调离,去应对侧翼的危机。
“冬季风暴”,在这片血色的黄昏中,事实上已经走到了尽头。
就在曼施坦因的外部救援陷入困境的同时,包围圈内外,一场围绕着突围与否的无声战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场战争的交战双方,是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