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降雪尚未到来。昼夜温差巨大,使得地表被冻得异常坚硬,这对于坦克的机动,极为有利。
希特勒在听取了曼施坦因的计划后,虽然依旧对未能直接攻击基辅感到不满,但最终还是给予了有限的支持。但他同时下达了一个矛盾的命令:“基辅必须收复,但同时,不得放弃东方堡垒在其他区段的任何阵地。” 这意味着,曼施坦因无法从其他防线抽调一兵一卒,只能用手头这点力量去冒险。
在他们对面,苏军也察觉到了危险。瓦图京紧急命令第38集团军等部队,在基辅西南方向,仓促构筑防御阵地。朱可夫也开始从方面军的预备队中,调集增援力量。但由于苏军的兵力过于分散,这些增援,无法在第一时间全部到位。
一个巨大的战机窗口,向曼施坦因打开了。
11月15日,拂晓。
在坚硬如铁的乌克兰冻土上,德军第48装甲军的引擎,发出了沉闷的轰鸣。+求.书?帮? .首^发_在短暂而猛烈的炮火准备后,德军的装甲矛头,从日托米尔方向,向着苏军第38集团军的薄弱防线,发起了闪电般的突击。
苏军的防御,几乎是在瞬间就被冲垮。第38集团军刚刚经历过残酷的攻城战,兵员和装备都未得到有效补充,他们根本没有预料到德军的反击会来得如此迅速和猛烈。
德军的坦克集群,在冰冻的平原上,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曼施坦因的战术,在这一刻,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绕开苏军的防御据点,直插其后方。在连续3天的猛攻之后,德军向前推进了约70公里,兵锋直指基辅西郊的法斯托夫地区——这里正是基辅守军最重要的后勤补给线。
苏军仓促退却,许多部队在混乱中被德军的快速穿插分割包围,损失了大量的物资和重装备。
到11月20日前后,德军成功收复了重要的交通枢纽——日托米尔市。连接基辅与日托米尔的公路和铁路,一度被德军切断。德军的宣传机器立刻大肆宣扬这次胜利,试图挽回在基辅失守后颜面尽失的局面。
这是自库尔斯克战役以来,德军在东线取得的最大一次战术胜利。基辅城内的苏军,陷入了极大的危机之中。
面对危局,朱可夫元帅再次展现了他作为“救火队员”的果决。他亲赴前线督战,严令后退的部队就地组织防御,同时,他向斯大林紧急请求增援,并将方面军中战斗力最强的第3近卫坦克军和第1近卫骑兵军等部队,火速向基辅西线调动。
一场决定基辅命运的拉锯战,即将展开。
曼施坦因的闪电突击,虽然取得了辉煌的开局,但很快,他就遇到了两个无法克服的敌人——后勤和苏军的韧性。
德军的推进,受制于日益枯竭的燃料和弹药。他们的补给线,被拉得过长,不断遭到苏联游击队和空军的袭扰。许多坦克,不是被击毁,而是因为耗尽了燃料,被迫停在了原地。
与此同时,苏军的增援部队,正源源不断地抵达前线。朱可夫将大量的反坦克炮兵团,集中部署到了基辅西线,形成了一道道坚固的反坦克防御地带。
德军的攻势,在苏军的“硬扛”之下,逐渐慢了下来。曼施坦因被迫调整战术,将大规模的纵深突击,改为“突击—收缩—再突击”的小规模骚扰战。他试图用这种方式,不断地给苏军“放血”,牵制其补给线,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等待奇迹般的增援。
苏军则针锋相对,他们依托乌克兰地区星罗棋布的河流与村镇作为天然据点,构筑了纵深的防御阵地。工兵部队,在夜间冒着严寒,拼命地修筑反坦克壕和永备火力点。
此时,天气也变得更加恶劣。雨雪交替,使得部分解冻的道路,又变得泥泞不堪。双方的后勤车队,都在这糟糕的天气中,损失惨重。
整个11月下旬,双方就在基辅以西这片几十公里的区域内,反复地拉锯、消耗。德军的进攻锐气,在一点一点地被磨掉。据战后统计,在这次反击战中,德军第48装甲军损失了超过30的坦克。而苏军,虽然也付出了数万人阵亡和失踪的惨重代价,但他们的战线,在顽强的坚守下,逐渐稳定了下来。
曼施坦因的赌博,最终没能成功。他赢得了战术,却输给了时间和战略。
当曼施坦因的攻势陷入停滞时,朱可夫和瓦图京知道,轮到他们反击的时刻了。
12月初,在得到了斯大林的批准后,朱可夫下令,对日托米尔方向的德军,实施全面的冬季总反攻。刚刚抵达战场的第1坦克集团军、第3近卫坦克军,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