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上一回我们说到,在乌克兰冰冷的冬季中,曼施坦因元帅发动了他最后的、也是最天才的一次反击,但最终仍在苏军压倒性的力量面前,迎来了决定性的失败。-4·0¨0!t+x_t?.*c~o¢m,第聂伯河防线的全面崩溃,标志着德军再也无力回天。
然而,战争的胜负,从来不只取决于战场上的炮火。当士兵们在冰天雪地中浴血奋战时,一场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没有硝烟的较量,早已在温暖的南国拉开了序幕。现在,就让我们暂时将视线从欧洲的战场上移开,回到1943年11月的那个关键时刻,飞往伊朗的首都——德黑兰。在那里,三位真正决定着世界命运的巨头,将举行一次史无前例的会晤。
就在德黑兰会议召开前几天,中美英三国,在金字塔下。那是一场主要讨论亚洲战场和对日作战话题的峰会,也是自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能够与西方世界最顶级的列强,坐在同一张谈判桌前,平等地共商国是。这次会议,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中不可或缺的“四强”之一。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尊重和地位,是千千万万中国军民,用长达六年的浴血奋战,用无尽的牺牲和不屈的意志,一点一滴换来的。
开罗会议结束后,罗斯福和丘吉尔没有片刻停留,立刻登上了专机。因为他们知道,在东方,还有一位更为重要,也更为棘手的盟友,正在等待着他们。这个人,就是苏联的最高统治者,约瑟夫·斯大林。
三巨头的首次会晤,即将上演。而仅仅是为这次会晤选择一个地点,就上演了一场充满了权力、心计和博弈的“前哨战”。
为三位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找一个能同时让他们感到满意、安全和方便的会面地点,这本身就是一道极其困难的外交难题。
罗斯福,作为美国总统,同时也是一位因小儿麻痹症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他希望会场能选在一个交通便利、气候温和、且医疗设施完善的地方。他最初的提议,是北非的某个城市,甚至是远在白令海峡的阿拉斯加。这样,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长途飞行的劳顿。
丘吉尔,这位大英帝国的掌舵人,则本能地希望将会议地点,设置在英国的势力范围之内。`比~奇_中*蚊.旺^ ?庚/辛_罪·哙?他提议过地中海的塞浦路斯,或是刚刚成功举办了开罗会议的埃及。在他看来,在自家的地盘上开会,既安全,又能彰显大英帝国的余威。
然而,这两位西方巨头的提议,都在莫斯科,撞上了一堵冰冷而坚硬的墙。
斯大林,这位钢铁般的苏维埃元帅,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近乎傲慢的态度,拒绝了所有的提议。他的理由,听起来无懈可击:“我作为苏联红军的最高统帅,必须时刻在莫斯科指挥前线的战事,我一分钟也不能离开。我不可能长途跋涉,去到那么远的地方。”
他“宽宏大量”地提出了一些他认为可以接受的地点,比如苏联南部的阿斯特拉罕,或是北方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当这些提议被否决后,他最终给出了一个“折中”方案——伊朗的首都,德黑兰。
表面上看,德黑兰是一个中立的选择。但实际上,这背后,是斯大林一次精心策划的、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权力博弈。
在当时,伊朗虽然名义上是主权国家,但其北部,早已被苏联军队占领;其南部,则由英国军队控制。选择德黑兰,等于是在一个苏、英势力犬牙交错的地方开会。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斯大林成功地迫使罗斯福和丘吉尔,向他“靠拢”。
罗斯福,是三人中旅行距离最远、身体条件最差的一位。丘吉尔,也不得不离开他舒适的地中海势力范围。斯大林用一种“我走不开,你们必须来就我”的强硬姿态,完成了一次巧妙的“服从性测试”。
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胜利,更是心理上的胜利。在会议还没有正式开始,三巨头甚至还没有见面的情况下,斯大林就已经不动声色地赢了第一回合。他向他的两位盟友,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息:在这场“三巨头”的牌局中,他,斯大林,才是那个制定规则的人。
最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同意了斯大林的提议。德黑兰,这座充满了异域风情和暗流涌动的城市,即将成为决定世界命运的舞台。
就在三巨头为会场地点而角力之时,在几千公里外的德国,一个更为险恶的阴谋,正在悄然酝酿。\3+叭?墈\书·蛧/ ^最¢芯?彰-结~哽\薪`筷,
盟国三巨头即将在德黑兰会晤的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