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发生在盟军反潜力量最薄弱、最没有准备的1939年到1941年间,极大地削弱了德国最有效的战略武器。据战后估计,当时德国鱼雷的失效率,高达惊人的25%到30%。这意味着,u艇部队在已经取得惊人战果的同时,还白白错失了至少三分之一的潜在战果。
对艇员士气的打击更是毁灭性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一群水兵冒着生命危险,在深海里潜伏几天几夜,好不容易占据了完美的攻击阵位,结果射出去的,却是一堆“木头鱼雷”。这种挫败感,几乎让整个潜艇部队丧失了信心。
这场危机,为摇摇欲坠的盟军,赢得了近两年的宝贵喘息时间。这两年里,他们得以发展反潜技术、完善护航体系,并最终从大西洋战役的悬崖边上,被拉了回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尽管存在着致命的鱼雷危机,德国u艇部队依然在战争的某些特定时期,取得了近乎神话般的辉煌战果。这些时期,被幸存的德国潜艇兵们用一种充满黑色幽默的口吻,称之为“快乐时光”。
第一次“快乐时光”(1940年7月 - 10月)
1940年6月,法国投降。这对德国u艇来说,是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战略性转折。他们获得了法国在大西洋沿岸的所有优良港口,比如洛里昂、布雷斯特和圣纳泽尔。
这意味着,u艇再也用不着从德国本土的港口出发,冒险穿越被英国人看得死死的、狭窄的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它们可以直接从法国的港口出发,一头扎进广阔的大西洋。这不仅大大缩短了往返的航程,更使得它们在作战区域的停留时间,显着延长了。
与此同时,英国人正处在最虚弱的时刻。他们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虽然把人救回来了,但丢弃了几乎所有的重装备,更损失了大量的驱逐舰等护航舰艇,导致护航兵力严重不足。而皇家空军的远程巡逻机,也因为航程问题,无法对大西洋中部提供有效的空中覆盖。
天时,地利,人和,全在德国人这边。邓尼茨的狼群战术开始发挥出惊人的威力。u艇得以在那些护航力量极其薄弱的航线上,肆无忌惮地攻击盟军船队。从1940年7月到10月这短短四个月里,u艇共击沉了超过149万吨的盟军船只,而自身损失却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这段时间,对于u艇艇员来说,出海就像是在一个管理松懈的果园里摘果子,轻松而愉快。
第二次“快乐时光”(1942年1月 - 8月)
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干了一件大事——偷袭珍珠港。希特勒随后对美国宣战。美国,这个沉睡的工业巨人,正式加入了战争。
邓尼茨敏锐地意识到,一个巨大的机会窗口,打开了。他立刻策划了代号为“击鼓行动”的突袭计划。他把自己手头仅有的几艘能远航到美国本土的远洋型u艇,全部派了过去。
此时的美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但在反潜作战上,简直就是个毫无准备的“小白”。
他们的东海岸,从纽约到迈阿密,一到晚上就灯火通明,城市璀璨的灯光,为在夜间捕猎的u艇,提供了绝佳的背景板,商船的剪影在灯光下一清二楚。
他们的商船,习惯了和平时期的自由航行,根本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护航体系,都是各走各的。
他们的海军和陆军航空队,极度缺乏反潜的经验、装备和训练。
德国潜艇兵们惊讶地发现,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装备精良、但靶子又多又傻的露天射击场。他们在美国沿海、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展开了一场一边倒的屠杀。仅在1942年的前8个月里,他们就在美国海域击沉了超过600艘船只,总吨位高达恐怖的310万吨,而自己几乎毫发无损。
这次“击鼓行动”给美国造成的船只和人员损失,甚至超过了珍珠港事件本身。美国的石油公司甚至一度无法用油轮将德克萨斯州的原油运到东海岸的炼油厂,导致东海岸的航运和战争物资生产,陷入了半瘫痪状态。
这两段“快乐时光”的出现,本质上是德国u艇部队,在战术和地理上,精准地抓住了盟军防御体系的“窗口期”。它们充分凸显了狼群战术在特定条件下的巨大威力,也彻底暴露了盟军在战争初期反潜能力的严重不足。然而,盛极而衰,这些巨大的成功,也像警钟一样,彻底敲醒了盟军,加速了他们反制措施的到来,为日后u艇的末日,埋下了伏笔。
对于在那场战争中服役的约4万名德国水兵来说,波澜壮阔的大西洋之战,并非战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