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164章 大西洋壁垒

第164章 大西洋壁垒

月6日盟军登陆的那一天,都远未完工。就连被希特勒寄予厚望、派去加固防线的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在1944年初视察完防线后,也给出了一个悲观到极点的评估:在许多关键区域,防线的完工程度,仅仅只有18%。

就在德国人忙于构筑这座庞大而又残缺的堡垒时,一个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已经为它的最终命运,提前埋下了伏笔。

,!

1942年,一位名叫雷内·杜歇的法国抵抗组织特工,以一个普通油漆工的身份作掩护,成功地潜入到了德军在诺曼底地区的建筑工地。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近乎天才的记忆力,居然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整套大西洋壁垒的设计蓝图,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脑子里。这份包含了所有主要防御工事、火力点配置、碉堡结构细节的珍贵情报,被他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抵抗组织,交到了远在伦敦的盟军手中。

从那一刻起,这座在宣传中无懈可击的堡垒,在盟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地图上,其所有的强点、弱点、命门和罩门,都已一览无余,再无秘密可言。

最终,大西洋壁垒,陷入了它自己制造的“宣传陷阱”。纳粹政权是如此卖力地鼓吹它的坚不可摧,以至于德国最高统帅部在某种程度上,也开始相信了自己编造的神话,滋生了一种危险的、致命的自满情绪。他们将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多的资源,投入到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加莱地区,却在潜意识里,忽视了那些看似次要的、漫长的海岸线。

这种心理上的依赖,使得当盟军最终从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诺曼底——撕开防线时,其造成的心理冲击,远比物理上的突破,更为致命。

此外,这座堡垒的根基,从一开始就是不稳的。为了弥补在东线战场那恐怖的兵员消耗,驻守在西线的德军部队,成分极其复杂。在总计约95万的兵力中,有相当一部分师团,是由所谓的“东方部队”组成的。

这些士兵,大多是被俘的苏联红军战俘,或是来自东欧各个被占领区的强制征召人员。/k?a*n^s`h-u_y.e~.¢c*o?m_他们被配发德式的军服,拿着德国的武器,却怀着迥异的心思。他们的训练水平低下,装备也往往是德军淘汰下来的二流货色。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纳粹德国,没有一丝一毫的忠诚可言,根本缺乏为希特勒卖命的战斗意志。让他们去守卫一道号称“千年永固”的防线,无异于将沙土,作为万丈高楼的地基。

当真正的考验来临时,这座建立在浮夸的宣传、残酷的强制劳动和不可靠的兵员之上的堡垒,其轰然崩塌,几乎是注定的。

在那些看似坚固的混凝土工事背后,德军西线指挥体系的内部,存在着一道更深、更致命的裂痕。这道裂痕,源于两位德高望重的陆军元帅之间,根本性的战略分歧。

这道裂痕的一边,是西线总司令伦德施泰特元帅。

另一边,是b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元帅。

他们的争论,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不同见解,更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战争哲学。而这种在最高层无法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德军在诺曼底的防御体系,陷入了灾难性的瘫痪。

先说伦德施泰特。这是一位典型的、旧派的普鲁士传统军事贵族,一辈子都在军中打滚,身经百战,思想深邃,但也略显保守。他抽着雪茄,看着地图,对希特勒那个劳民伤财的“大西洋壁垒”,打心眼儿里就瞧不上。在他看来,这玩意儿充其量,就是一场大规模的“虚张声势”。

这位老元帅,信奉的是战争的艺术在于“机动作战”。他坚信,正确的打法,应该是诱敌深入。放任盟军在海滩上,付出惨重的代价,建立一个初步的、不稳固的立足点。然后,在远离盟军海军舰炮那恐怖的有效射程之外,德军集结强大的、机动的装甲预备队,像一把铁锤一样,发动一次雷霆万钧的决定性反击,将那些立足未稳的盟军,一举砸回海里去。

这是一种经典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纵深防御策略,也是德国陆军自古以来就引以为傲的“运动战”思想的体现。

然而,隆美尔,这位以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神出鬼没而闻名于世的“沙漠之狐”,却从他在非洲的惨痛失败中,得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血的教训。

他亲身体会过,在盟军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之后,任何大规模的地面机动,都无异于自杀。他太清楚了,一旦盟军的飞机,像一群愤怒的黄蜂一样,布满了天空,德军的坦克部队,甚至都无法在白天,从集结地开到前线,就会被那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