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造60毫米迫击炮”样炮试射成功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很快就在晋西北根据地的高层传开了。\e^x?i·a?o`s,.-c-o!m?
旅长和政委在听取了副政委的详细汇报后,对盘龙峪兵工厂取得的这一重大突破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示要尽快对样炮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测试,争取早日投入小批量生产,装备部队。
然而,实验室里的测试数据,终究与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有所不同。
一门新研制的火炮,只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才能真正检验其性能的优劣,并发现那些在平时难以察觉的缺陷和不足。
莫兴华深知这一点。他主动向旅部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将第一批三到五门最新试制出来的、并经过初步改进的“莫造60迫”样炮及少量配套炮弹,“秘密”配属给一支实战经验丰富、作风硬朗的主力部队,在一次小规模的实战中进行检验,以便收集宝贵的实战数据,为后续的定型生产和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
这个提议得到了旅部的批准。而承担这次“秘密任务”的最佳人选,自然非独立团团长李云龙莫属。
李云龙这家伙,不仅打仗鬼点子多,敢打硬仗恶仗,而且麾下的独立团也是晋西北地区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
更重要的是,他对新式武器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渴望和超乎常人的“悟性”,往往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摸清新武器的脾气,并将其威力发挥到极致。
当莫兴华亲自押送着三门崭新出厂、炮身上还散发着油漆味的“莫造60迫”和五十发配套炮弹来到独立团团部时,李云龙的眼睛瞬间就首了!
“乖乖隆地咚!莫老弟,你这就是你们盘龙峪自己造的小炮?”李云龙围着那三门小巧玲珑却透着一股彪悍之气的迫击炮转了好几圈,用手摸摸这儿,敲敲那儿,脸上的表情活像一个几百年没见过荤腥的饿汉突然看到了一桌满汉全席。¨s′o,u·s+o-u`2\0-2`5+.?c¨o*m?
“李团长,这正是我们兵工厂最新试制成功的60毫米迫击炮,我们暂时称它为‘盘龙峪一号’。”莫兴华笑着介绍道,“这次来,是想请你们独立团帮个忙,在近期的战斗中,对这几门炮进行一次实战检验,看看它们的性能到底如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帮忙?莫老弟你太客气了!这是给咱老李送宝贝来了啊!”李云龙一把搂住莫兴华的肩膀,哈哈大笑道,“实战检验,没问题!包在我老李身上!保证给你测出最真实的数据来!”
他当即就将这三门“盘龙峪一号”视为独立团的“宝贝疙瘩”,并亲自从各营连挑选了十几个最机灵、最有炮兵天赋的战士,组建了一个临时的迫击炮排。
莫兴华则利用战斗开始前的几天时间,亲自担任教官,对这些临时的炮兵们进行了紧急的射击要领、瞄准方法、以及日常维护保养的培训。
这些战士们虽然大多是第一次接触迫击炮,但他们学习的热情非常高,再加上有莫兴华这样一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顶级教官手把手地教,很快就基本掌握了操作要领。
几天后,独立团接到了上级命令,要求他们拔掉盘踞在附近黑云寨的一股土顽武装。\微¢趣`小*说.王· ~已?发′布-蕞`欣′章+截-这股土顽仗着人多势众和险要地势,平日里欺压百姓,无恶不作,还时常与日伪军勾结,是根据地的一颗毒瘤。
李云龙认为,这正是检验“盘龙峪一号”实战性能的绝佳机会。
黑云寨的防御工事虽然比不上日军的正规据点,但也修建了不少坚固的碉堡和火力点,正好可以试试这60迫的攻坚能力。
战斗在第二天拂晓打响。独立团的主攻部队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向黑云寨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而那三门“盘龙峪一号”60毫米迫击炮,则被李云龙秘密部署在了一个距离黑云寨前沿阵地约八百米的山坡反斜面上。莫兴华也带着一名助手,携带了测量工具和记录本,亲自来到炮阵地后方,准备随时观察射击效果并记录数据。
战斗一开始,由于是新装备,再加上炮手们也是第一次实战操作,难免有些手忙脚乱。第一轮试射,三发炮弹都打偏了,其中一发甚至落到了距离目标数十米开外的地方。
“他娘的!都给老子瞄准点!”李云龙在后面看得首跳脚,恨不得亲自上去操炮。
莫兴华则相对冷静,他迅速根据第一轮的弹着点,指导炮手们调整了表尺和方向,并提醒他们注意风向和炮身水平。
经过短暂的调整,第二轮炮击再次开始。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