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赤胆军魂:亮剑之工业救国 > 第一百零八章:苏婉的“枪管延寿实验室”与“渗碳工艺”的火花

第一百零八章:苏婉的“枪管延寿实验室”与“渗碳工艺”的火花

尽管“晋绥造三八式自动步枪”和“莫造60毫米迫击炮”的相继问世,让盘龙峪兵工厂声名鹊起,也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微?趣-暁-税?王¢ *耕¨新*蕞·全\但莫兴华的心中,始终有一个难以释怀的“疙瘩”,那就是枪管问题。

无论是“三八式”的7.92毫米步枪枪管,还是60迫的滑膛炮管,其制造技术都远超兵工厂目前的攻关能力。现阶段,兵工厂生产的这些武器,其枪管要么是依赖于修复缴获的旧品,要么就是采用工艺极其复杂且性能不甚稳定的土法卷焊管。这不仅严重制约了武器的产量,更对其最终的射击精度和使用寿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莫兴华深知,枪管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盘龙峪制造”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能用”的层面,而难以达到“好用”甚至“精良”的水平。

在自主制造新枪管的道路暂时受阻之后,莫兴华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苏婉领导的“枪管延寿与膛线修复实验室”上。他希望苏婉能够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找到一种能够有效延长旧枪管使用寿命,甚至修复轻微膛线损伤的途径。

苏婉也没有辜负莫兴华的期望。自从接手这个课题以来,她便一头扎进了这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领域。她的实验室,依旧是那个用窑洞改造的、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和简陋仪器的房间。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里多了许多长短不一、锈迹斑斑的废弃枪管和炮管残段,以及各种用于金属表面处理的化学药品和自制设备。

在经历了多次传统的物理修复方法(如土法研磨、抛光、甚至尝试用细钢丝刷手动“拉膛线”)效果不佳的挫折后,苏婉逐渐将研究的重心转向了金属材料的表面化学改性。?狐_恋~闻!茓. !冕′沸*悦!读~她认为,既然无法改变枪管本身的材质,那么,通过化学反应在其内壁形成一层特殊的、具有优良性能的保护膜或硬化层,或许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一九西二年一月下旬,晋西北的天气愈发寒冷。苏婉的实验室里,炉火却烧得正旺。她正在进行一项新的试验——土法渗碳。

“渗碳”,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金属表面硬化工艺。其基本原理是将低碳钢零件置于富含活性碳原子的介质中,在高温下长时间加热,使碳原子渗入钢件表层,从而提高其表面的含碳量和硬度。这种工艺在古代兵器的制造中就有应用,例如通过反复锻打和渗碳,可以制造出外硬内韧的优质刀剑。

苏婉之所以将目光投向渗碳工艺,一方面是因为其原理相对简单,对设备的要求也不算太高,比较适合根据地目前的条件;另一方面,则得益于莫兴华不经意间的一些“启发”。

莫兴华在与苏婉讨论枪管延寿问题时,会“偶然”地提及一些他从“某些古籍”或“老辈工匠口中”听来的关于金属表面处理的“秘方”。例如,他说起古人曾用骨炭、皮革屑等富含碳的物质与铁器一同在密封的陶罐中长时间加热,可以使铁器表面变得更加坚硬耐磨。这些看似“道听途说”的信息,其实都源于莫兴华脑海中系统提供的关于“固态渗碳”或“气体渗碳”(当然是极简化的原理)的碎片知识,经过他巧妙的伪装和筛选后,再“不经意”地传递给苏婉。`我^得!书!城* ′已?发,布\蕞~辛`彰`结,

苏婉冰雪聪明,自然能够从这些“启发”中捕捉到有价值的线索。她查阅了手头有限的化学资料,发现这种“渗碳”的说法,与现代金属热化学处理的一些基本原理是相通的。于是,她决定在王大锤的配合下,进行小规模的枪管(或钢棒样品)土法渗碳试验。

试验的第一步是准备渗碳剂。苏婉根据莫兴华的“提示”和自己的化学知识,选择了几种根据地常见的、富含碳元素的物质作为渗碳剂的主要成分,例如碾碎的优质木炭粉、煅烧后研磨的动物骨炭粉、以及切碎的废旧皮革屑。她还将这些物质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并加入少量能够促进碳原子活化的催化剂(例如碳酸钡或碳酸钠的粗制品,这些都是她用土法从某些矿石或草木灰中提取出来的)。

接下来是渗碳过程。王大锤利用兵工厂改进后的土制热处理炉,这种炉子通过改进炉膛结构和通风方式,己经能够比以前更精确地控制炉内温度和减少氧化气氛。苏婉将待处理的钢棒样品或短截的废弃枪管,与配制好的渗碳剂一同装入一个用耐火泥制作的、可以基本密封的陶罐中,然后将陶罐放入热处理炉内,在高温下(通常控制在八百五十到九百五十摄氏度之间)长时间加热。

加热的温度和时间,是渗碳工艺的关键参数,首接影响到渗层深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