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来……”孙颖莎猛地抬头,“后来你说让我盯着你的拍型,看你手腕转动的幅度!”他笑着抛过来个球:“对,试试盯着我的手,别光看球。”
再次对练时,孙颖莎的目光始终落在王楚钦的手腕上。他发逆旋转时,手腕会往内扣15度,发侧旋时则向外撇——这些细微的动作,是他们练了上千次才形成的默契。当她再次侧身正手快带时,球稳稳地落在对方死角,两人同时击掌,掌心相触的瞬间,像有电流窜过。
中午休息时,梁靖崑抱着个西瓜走进来,是当地华人球迷送来的。“给你们俩留了最甜的中间块,”他把西瓜往孙颖莎手里塞,“刚看你们练得够狠,肖战指导都快把战术板拍碎了。”王楚钦咬着西瓜笑:“他那是兴奋,上次咱们拿冠军,他比谁都激动。”
孙颖莎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这几年混双比赛的关键分数据:“你看,咱们在多哈这块场地的胜率是87%,比在巴黎还高。”王楚钦凑过去看,发现某页用荧光笔标着“2022年半决赛,10:10时楚钦发反手长球,莎莎正手暴冲得分”,旁边画着个小小的奖杯。
傍晚的加练:夕阳下的誓言与球台的影子
夕阳透过训练馆的窗户斜射进来,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光影。其他队员都去吃饭了,只有孙颖莎和王楚钦还在对练。肖战指导坐在场边喝水,看着他们反复练习“发球抢攻”战术——这是他们的杀手锏,也是这次冲击三连冠的关键。
“再来!”王楚钦的嘶吼声在空荡的场馆里回荡。他的反手拧拉带着强烈的侧旋,球擦着球台边缘飞过来,孙颖莎几乎是贴着球台才把球挡回去。两人连续对拉23板,最后王楚钦的正手暴冲首线擦网而过,孙颖莎下意识地飞身扑救,膝盖重重磕在地胶上。
“没事吧?”王楚钦立刻冲过来,蹲下来想掀她的裤腿。孙颖莎把他的手打开,龇牙咧嘴地站起来:“小意思,比上次崴脚轻多了。”话虽如此,额头上却渗出了冷汗——刚才那下确实撞得不轻。
肖战指导走过来,把冰袋往她膝盖上一按:“行了今天就到这,明天再练。你们俩啊,就是太拼。”王楚钦突然开口:“肖指导,我们想把复刻杯拿回去,想让它留在中国。”
夕阳的光落在他眼里,像燃着团火。孙颖莎跟着点头,手不自觉地摸了摸脖子上的草莓项链——那是他在郊外送的,如今成了她的幸运符。“我们知道很难,”她轻声说,“但我们想试试。”
离开训练馆时,夜色己经漫了上来。多哈的星星格外亮,像撒在深蓝色丝绒上的碎钻。王楚钦帮孙颖莎拎着球包,两人并肩走在回酒店的路上,影子被路灯拉得很长,像两条紧紧依偎的线。
“明天适应一下裁判的判罚尺度,”他突然说,“多哈的裁判对发球高度管得严,你抛球时注意点。”孙颖莎点头,突然想起第一次和他配混双时,两人因为发球高度吵了一架,最后还是教练把他们拉到一起复盘到深夜。
“其实我有点紧张,”她突然坦白,声音在晚风里轻轻飘着,“三连冠太难了,好多人都盯着咱们。”王楚钦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我也紧张,但一想到和你一起站在球台边,就觉得没什么好怕的。”
酒店房间的灯光次第亮起时,孙颖莎站在窗边看训练馆的方向。那里的球台还亮着灯,像两颗等待被点燃的星。她摸出手机,给王楚钦发了条消息:“明天早起点,去练那个‘反手拧拉后衔接正手快带’的战术,上次输给张本组合就是栽在这。”
很快收到回复,只有两个字:“等你。”
孙颖莎笑着把手机塞回口袋,她的指尖轻轻地抚摸着脖子上的草莓项链,感受着那光滑的表面和细腻的纹理。这条项链是他送给她的礼物,代表着他们之间的爱情和承诺。
多哈的风从沙漠中吹来,带着干燥的气息,吹过她的脸庞,却无法吹散球台边的热度。这里是他们训练的地方,充满了汗水、努力和梦想。
她知道,接下来的日子里,训练馆的灯光会亮到更晚。他们会在深夜里继续练习,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汗水会浸透更多件运动服,每一件都见证着他们的付出和坚持。
而她的膝盖上,淤青会添上新的痕迹。这些伤痕是训练的代价,但也是她前进的动力。每一次摔倒,她都会重新站起来,因为她知道,只要身边有那个熟悉的身影,有共同的目标在前方,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向前冲。
那个身影,是他。他总是在她身边,给予她支持和鼓励。他们一起训练,一起进步,一起追逐着那个共同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