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 第5章 吉林市《永吉县》

第5章 吉林市《永吉县》

器、骨器、青铜器等,其中的青铜短剑、石棺墓是该遗址的典型特征,属于西团山文化范畴。大海猛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资料,1987年被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上修建了保护围栏和说明牌,游客可以参观遗址的轮廓,想象当年先民们的生活场景。

乌拉古城遗址

乌拉古城遗址位于永吉县与吉林市交界处,是明代女真族乌拉部的都城遗址。乌拉部是明代扈伦四部之一,曾盛极一时,控制着松花江流域的贸易。古城遗址周长约7公里,分内城、中城、外城三部分,城墙由夯土筑成,现存部分城墙高3—5米,依稀可见当年的规模。古城内出土了大量的明代文物,有瓷器、铁器、玉器等,反映了乌拉部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往来。乌拉古城遗址是研究女真族历史的重要遗迹,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星星哨遗址

星星哨遗址位于星星哨水库附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约5000年。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陶器,其中的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器形有罐、钵等,表面有绳纹、划纹等装饰。星星哨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永吉县境内就有人类定居,从事农业和渔猎生产,是永吉县历史悠久的见证。

六、民俗风情

永吉县的民俗风情融合了满族、汉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满族的民俗在金家满族乡、西阳镇等地保留较多。满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男子穿长袍马褂,女子穿旗袍,旗袍线条流畅,能很好地展现女性的身材曲线,如今已成为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满族的饮食以黏食为主,有黏豆包、苏子叶饽饽、打糕等,这些食品用黄米面、糯米面制作,口感软糯,是冬季的传统美食。满族的婚俗讲究“亲迎”,新郎要骑马到女方家迎亲,新娘要头戴“钿子”,身穿红袍,乘坐花轿,婚礼上还要举行“拜天地”“坐福”等仪式。

朝鲜族的民俗在双河镇、北大湖镇等地有体现。朝鲜族的传统民居是“草房”,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室内铺设火炕,冬天温暖舒适。朝鲜族的美食有辣白菜、打糕、冷面等,辣白菜是用白菜腌制而成,酸辣可口,是朝鲜族餐桌上的必备菜肴;打糕是用糯米捶打而成,口感筋道,蘸上豆沙或白糖食用,香甜可口。朝鲜族的歌舞艺术独具特色,长鼓舞、伽倻琴弹唱是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每逢节日或庆典,朝鲜族群众便会身着传统服饰,伴随着伽倻琴的悠扬旋律翩翩起舞。长鼓舞表演中,舞者手持长鼓,边敲边舞,鼓点明快,动作舒展,时而轻盈旋转,时而矫健跳跃,将朝鲜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伽倻琴弹唱则多以叙事为主,琴声婉转,歌声悠扬,讲述着朝鲜族的历史故事和生活点滴。

汉族的民俗在永吉县分布广泛,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保留完整。春节前,家家户户会扫尘、贴春联、挂灯笼,营造出浓浓的年味;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餐桌上少不了饺子、红烧肉、鱼等菜肴,寓意团圆、富足、年年有余;大年初一,人们会穿上新衣,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孩子们还能收到压岁钱。元宵节时,县城和各乡镇会举办灯会,各式各样的花灯点亮夜空,人们赏灯、猜灯谜,热闹非凡。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人们还会在门前挂艾草、菖蒲,传说可以驱邪避灾,不少人还会到江边踏青、洗脸,祈求健康平安。

朝鲜族的民俗活动中,“回甲节”和“回婚节”最为隆重。“回甲节”是庆祝60周岁的生日,“回婚节”是纪念结婚60周年,这两个节日被视为人生中的重要里程碑。每逢此时,子女会为父母举办盛大的庆祝仪式,邀请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席间会演奏传统乐器,表演歌舞,长辈还会接受晚辈的跪拜礼,场面温馨而庄重。此外,朝鲜族的“农乐舞”也极具特色,由农民在田间劳作时的即兴表演发展而来,舞者手持小鼓、长鼓等乐器,边奏边舞,节奏欢快,充满了丰收的喜悦,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特色美食

万昌大米

万昌大米是永吉县的标志性特产,因产于万昌镇而得名,2008年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万昌镇地处北纬43°的黄金水稻种植带,这里土壤肥沃,富含氮、磷、钾等多种矿物质,加之饮马河、岔路河等河流提供的优质水源,以及充足的光照和较大的昼夜温差,使得水稻生长周期长,养分积累充分。万昌大米颗粒饱满,色泽洁白,蒸煮后米饭油亮,口感软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