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的开平镇,晨雾里总带着股柴火的烟味。?微^趣?小??说??? ?追}o最?新§?章>节£陈峰站在王府的晒谷场上,看着佃户们将最后一批玉米秸秆捆成垛,忽然听见头顶传来\"呱呱\"的叫声,三只寒鸦停在槐树枝上,黑得发亮的羽毛在风中抖落霜粒。
\"郡王,寒鸦成群,怕是要下大雪。\"钱管家裹紧棉袄,指着西北方的天空,那里的云层厚得像浸了水的棉絮。陈峰点点头,目光扫过镇西的樵夫坡,那里早该堆起半人高的柴垛,今年却光秃秃的,与邢国的摩擦耽误了砍柴,不少百姓家里的柴火只够烧到立冬。
我们购买周国木材很多够我们用了,此时秦霜走了出来说道。
我们是够用了,百姓该怎么办?
在这个年代没有柴火根本就生存不了,夏天也得开火做饭更何况寒冷的冬天。
\"传我令,\"陈峰转身走向马厩,\"开北山禁柴区,允许百姓入山砍柴;另调五百士兵,在镇东的空地上搭建柴市,凡有余柴的人家,可按市价卖给官府,抵半个月的劳役。\"他翻身上马时,靴底踩碎了阶前的薄冰,清脆的碎裂声里,藏着寒冬将至的信号。
三日后的清晨,北山的林子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斧声。陈峰穿着粗布棉袍,与樵夫们一起砍树,他手里的斧头是新打的,刃口磨得雪亮,每劈一下都能深深嵌进树干。\"选这种枯松木,\"他指点着身旁的年轻士兵,\"干透的木材耐烧,烟还小,最适合百姓家用。\"
为了提高效率,陈峰改良了伐木工具。他让铁匠营做了带锯齿的铁锯,两人一组拉动,比斧头快了一倍;又发明了\"滑木道\",在山坡上铺两根平行的圆木,将砍倒的树干放在上面,几人轻轻一推就能滑到山脚,省去了抬运的力气。
\"郡王,这法子真省力!\"樵夫老李擦着汗,看着自己砍下的第三棵松树顺着木道滑下去,惊得林间的松鼠四处乱窜。陈峰笑着递给他一个陶壶:\"歇会儿,喝口热汤。\"壶里是秦霜特意熬的姜汤,加了红糖,喝下去浑身都暖烘烘的。
最忙碌的是木材分类。士兵们在山脚搭了个高台,将砍来的木材按粗细分类:最粗的做房梁,中等的劈成柴火,最细的枝条和树叶则堆在一起,用来烧制木炭。陈峰亲自示范烧炭的法子:在地上挖个坑,将枝条码成金字塔形,外面糊上黄泥,只留一个小口,点燃后封死,让它在里面慢慢焖烧,七天后打开,就是乌黑耐烧的木炭。
镇东的柴市开市那天,天刚蒙蒙亮就排起了长队。?d+i!n¢g·d*i′a?n^t¢x′t\.′c!o!m-陈峰让人在柴市中央搭了个草棚,里面支着四口大铁锅,烧着旺旺的柴火,免费给来买柴的百姓提供热水。负责称重的是老秀才,他戴着老花镜,用杆大秤仔细称量,每称完一捆就大声报数:\"王二家的劈柴,三十斤,抵五文钱!\"
百姓们的脸上都带着笑意。以前买柴要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还经常被奸商克扣分量,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便宜柴火,而且质量还好,官府收柴时挑得严,湿柴、朽木都不收,全是干透的好料。
\"给俺来两捆松木!\"瘸腿的张老汉拄着拐杖,颤巍巍地递过布票。他儿子在与邢国的冲突中受了伤,家里正需要柴火熬药。负责卖柴的士兵额外多给他加了一捆细枝:\"大爷,这个引火用,省着点烧。\"
陈峰在柴市转悠,看着百姓们挑拣柴火,忽然注意到角落里有个小男孩在捡地上的碎木屑。他走过去一问,才知道孩子家里没柴了,想捡点木屑回去引火。陈峰当即让人给孩子装了半筐劈柴:\"以后家里没柴了,就来王府后厨要,别不好意思。\"
为了方便孤寡老人,陈峰还组织了\"送柴队\"。士兵们推着独轮车,挨家挨户送柴,看到屋顶烟囱不冒烟的人家就多送一些。秦霜也带着丫鬟们加入进来,她们不仅送柴,还帮老人劈柴、垒灶,把柴火码得整整齐齐,像小山一样堆在屋檐下。
囤积柴火不只是为了取暖,更是为了备战。陈峰深知,一旦冬天开战,充足的柴火能保证士兵们喝上热汤、吃上热饭,还能用来制作防御工事。他特意让人多砍了些坚硬的柞木,截成一米长的短棍,堆在城墙根下:\"这些木头能当滚木,也能临时搭掩体,关键时刻能救命。\"
军营里的柴火储备更是严格。陈峰规定每个帐篷前必须堆够半个月的柴火,还要挖好防火坑,防止火星引燃帐篷。伙房的士兵们则忙着制作\"火折子\",用浸透油脂的棉纸裹上硫磺,晒干后随身携带,随时随地都能生火,比传统的火石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