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女穿男:农家儿郎要争气 > 第52章 备考(一)

第52章 备考(一)

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此‘兼济’,便是大义。养气者,当胸怀天下,明辨是非,以匡扶社稷、泽被生民为己任。

‘配义与道’,‘道’乃天地正道、治国安邦之理。唯有明道,方能识大义;唯有践行大义,方能养至大至刚之气。故而,浩然之气,实乃士人将个人修身与家国责任融为一体之至高境界。于当下新帝锐意革新、百废待兴之际,吾辈学子,更当以此自勉。”

这一番论述,清晰阐释了“浩然之气”与“义”、“道”的内在联系,更将其拔高到士人责任与时代使命的层面,结合了现实政治背景,立意高远,逻辑严密。

课室里一片寂静,连吴夫子都捻着胡须,眼中尽是满意之色,半晌才缓缓点头。

“好!见解深刻,切中要害,此非仅解经,更见胸怀。知允,回答得很好。”

杨知允躬身一礼,平静坐下。

斜后方的刘文瀚等人相视一眼,眼中只剩下深深的叹服。这差距,似乎越来越大了。

散学后,杨知允收拾好书袋,正准备去饭堂与杨知荣汇合,却被吴夫子叫住。

“知允,随我来书房。”

“是,夫子。”

吴秉卷的书房里,陈夫子也在。

两人神色都比平日更为严肃。

“坐。”吴夫子指了指书案前的椅子。

杨知允依言坐下,静待下文。

“县试在二月初八,距今不足一月。”

吴夫子开门见山,将一份誊抄工整的文书推到杨知允面前。

“这是县衙刚发下的县试章程,你且细看。”

杨知允接过,快速浏览。

章程与往年大同小异,考西书文两篇、五经文一篇、试帖诗一首,外加墨义。

但吴夫子点着其中一行:“注意此处,今年县尊有谕,为响应朝廷选拔实学人才之新政,除常规经义诗文外,加试一道‘时务策’,占分虽不算极重,却是一大变动。”

“时务策?”杨知允眉头微蹙。

“正是。”

陈齐修接口道:“考的是对时下政务民生的见解与对策。题目往往紧扣朝廷新政或本县实务,诸如农桑水利、赋税徭役、治安教化等。这对寻常埋头经书的学子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吴秉卷看着杨知允:“你平日策论见解独到,思虑深远,此乃你的长处。然,时务策更重实际,需对本地乃至朝廷政令有所了解,言之有物,切忌空谈。

这几日,我会整理一些近年的朝廷邸报摘要和本县的一些公文告示与你参详。陈夫子也会将他游历北地时的见闻与你分享,或可开阔眼界。”

“谢夫子!”

杨知允起身,郑重行礼。

这正是他所需要的。前世的知识储备虽广博,但对大昭国尤其是水雍镇和崇仁县、承天府的具体情况,仍需更细致的了解。

“嗯。”

吴夫子点点头,眼中带着期许。

“以你之才,县试案首,并非奢望。然,切莫骄矜,亦不可因年幼而怯场。当稳扎稳打,字字珠玑。我与陈夫子,皆看好于你。”

“学生定当全力以赴,不负夫子厚望!”

带着夫子的叮嘱和怀里的章程,杨知允走出书房。

夕阳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回到家中,新宅的宁静被一种无声的忙碌取代。

姜凤英特意吩咐厨房,这几日的饭菜务必精细清淡,以安神补脑为主。

杨金花则默默地将弟弟书房的炭火烧得更旺,茶水添得更勤。

杨知荣也一改往日的跳脱,回家后便自觉地温习功课,遇到不懂处,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咋咋呼呼地立刻发问,而是先自己琢磨,实在想不通才轻轻敲开弟弟的书房门。

“允哥儿,这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夫子讲的时候我好像懂了,可自己一想,又觉得有点模糊……”

杨知荣拿着书本,声音放得很低。

杨知允放下手中的邸报摘抄,耐心解释:“二哥,此句关键在于‘喻’字,乃知晓、明白之意。君子心中所明白、所追求的是道义,小人所明白、所追求的则是私利。

这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和价值取向。非是说君子不言利,而是君子取利,必合乎义,所谓‘义然后取’;小人则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这便是根本区别。”

“哦!我明白了!”

杨知荣眼睛一亮:“就像咱家的采石场,赚钱是利,但这钱赚得光明正大,让族人有饭吃有衣穿,还修了路,这就是合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