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对吧允哥儿?”
“正是此理。”
杨知允眼中露出些许赞许。
二哥的悟性,其实并不差。
得到肯定,杨知荣信心倍增,又问了几个问题,才心满意足地抱着书本回自己房间。
夜深人静,书房里只余杨知允一人。
他摊开吴夫子给的邸报摘抄,上面记录着新帝登基以来推行的几项主要新政:轻徭薄赋、鼓励垦荒、整顿吏治、兴修水利、重视科举选拔实务人才……
旁边还有陈夫子用蝇头小楷批注的北地见闻:某地因推广新式农具增收几何,某处因吏治不清导致民怨,某府兴修水利后旱涝保收……
昏黄的灯光下,杨知允的目光在这些文字间快速移动,大脑飞速运转,将前世的一些治国理念、经济规律与大昭国的现实情况相互印证、融合。
杨知允提笔,在另一张纸上,开始梳理针对水雍镇可能出现的时务策题方向。
一:如何进一步推广新农具以提高粮食产量?
二:如何利用板岩产业带动本地其他营生?
三:如何在减税背景下保证县衙必要开支与民生投入?
一条条思路渐渐清晰,化作简洁的提纲要点。
窗外的春寒依旧料峭,夜风吹过新移栽的翠竹,发出沙沙的轻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