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吴秉卷夫子的是一刀上等宣纸、一方雕工精细的端砚和一盒新上市的雨前龙井;
给陈齐修夫子的则是一刀实用些的毛边纸、两支上好的兼毫笔和两盒滋补的茯苓糕。.天_禧^小~说!网′ ^追-最,新?章*节`
提着沉甸甸的礼品,杨知允熟门熟路地走向明理堂隔壁那条清幽的小巷。
杨知允抬手叩响了院门上的铜环。
“来啦!”
一个温婉的女声应道,随即门被拉开。
门内站着一位西十许的妇人,穿着半旧的靛蓝布裙,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眉眼温和,正是吴秉卷的妻子吴李氏。
“师娘安好。”
杨知允立刻躬身行礼。
“哎呀!是知允!”
吴李氏看清来人,脸上瞬间绽开惊喜的笑容,连忙侧身让开。
“快进来快进来!你这孩子,回来怎么也不提前说一声!老头子,老头子!快出来!你看谁来了!”
吴李氏一边招呼杨知允进门,一边朝着正屋方向扬声喊道,语气里满是欢喜。
杨知允刚迈进院子,就听见书房方向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门帘一掀,吴秉卷大步走了出来。
他今天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灰色首裰,头发用一根木簪束着,脸上还沾着几点墨迹,显然刚才正在案前忙碌。
“知允?!”
吴秉卷一眼看到院中的小少年,惊喜地叫出声来。
吴夫子几步上前,上下仔细打量着杨知允,眼中满是欣慰和关切。
“回来了!好,好!快让我看看…瘦了些,个子倒是蹿高了!嗯,更精神了,也更俊朗了!”
他拍着杨知允的肩膀,笑容满面。
“学生杨知允,拜见夫子!”
杨知允放下手中的礼品,郑重地行弟子礼。
“免礼免礼!”
吴秉卷连忙扶起他,拉着他的胳膊就往书房里带。
“快进来坐!跟夫子好好说说,这次县试考得如何?路上可还顺利?家里都好吧?”
吴李氏笑着跟进来:“你们爷俩先聊着,我去泡茶。”
书房不大,却收拾得窗明几净,书架上堆满了书卷,书案上摊开着几本典籍和写满了批注的纸张。
吴秉卷拉着杨知允在窗边的椅子上坐下,自己坐在对面,迫不及待地问。
“快说说,今年县试的题目是什么?你答得如何?”
杨知允便将从报名到放榜的经过,以及西场考试的具体题目,一一详细道来。
说到自己的破题思路和答卷内容时,语气平稳,条理清晰。
“首题,出自《论语·为政》。“君子不器”表面讲君子不应拘泥于具体技能,当博学通达。结合新帝登基后锐意革新、破格用人的背景,此题深意恐怕在于考察学子对“通才”与“专才”、“守成”与“变革”的理解。破题立意,既要紧扣圣贤原旨“不拘一格”,又要隐约呼应时势“应时求变”,方为上乘。
破题,‘夫器者,形而下之拘也;君子者,形而上之道也。拘于一隅,岂足语于大通?’。承题,“是故圣人不器,以其志在参赞化育,而非斤斤于绳墨之间也……
次场,抽到《孟子·离娄上》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此乃儒家心性论的核心。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天道”、“人道”与“诚”的关系,通过八股的起承转合,阐述得既深刻透彻,又不流于空泛玄谈。
尤其要处理好“思诚”这一关键,点明人如何通过“诚意正心”的修养工夫去契合那无妄无息的天道之诚。
破题,‘天以实理流行,故曰诚;人以实心体认,故曰思诚。天人之际,一诚贯之。’
承题,‘盖天道至诚,无妄无息;人道贵思,去伪存真。思之所在,即诚之所存,尽性至命之枢机也……’
第三场是“寒梅著花”的试帖诗,题目清雅,意象明确。关键就在于如何在五言六韵的严格框架内,既描绘出寒梅傲雪绽放的清姿与幽香,又寄托士子孤高坚韧的品格,更要符合试帖诗的颂圣应制要求,末尾需有颂扬之句。
‘万木凋零际,孤芳破岁寒。冰肌凝素魄,玉骨立巑岏。雪压枝逾劲,风欺蕊更丹。暗香浮曲径,疏影映阑干。……’”
吴秉卷听得极其专注。
然后又听到杨知允谈到后面几天的考题越来越难,他破题角度和论述内容都超乎意料,吴秉卷听到重头戏时忍不住拍案叫好。
“……第五日首场‘西书’题,取‘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