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运具。 拨付专款,疏浚淤塞河段,修缮闸坝,减少航行阻滞。鼓励改良漕船,增强载量、稳性,减少损耗。于适宜河段,可试点小规模漕粮改海运,分流压力,引入竞争。
西、 抚恤旧员,安置疏导。 对被裁撤漕运旧员(卫所兵丁、冗余吏胥),视其劳绩年资,发放足额遣散银两。官府组织技能培训,引导其转业屯田、河工或入地方巡防。对配合新政之原有漕帮,可择优吸纳部分人员进入新承运体系,化阻力为助力。此乃治本之策,需有足够耐心与财力支撑。”
草稿洋洋洒洒,条分缕析,有对积弊根源的深刻洞察,又有具体到执行层面的对策建议,尤其是“独立巡查司”、“严刑峻法”、“安置疏导”等点,首指核心痛点,非深谙官场生态与人性利害者不能道出。·x!j?w/x`s.w!./c\o.m`
杨知允仔细审阅,将几条对策的顺序做了微调,使逻辑更严密,重点更突出。
确认无误,提笔誊抄。
手腕沉稳,字字千钧。
当最后一个句点落下,杨知允才感到一阵强烈的疲惫和饥饿袭来。
从盒子里拿出糖饼肉脯,默默进食,冰冷而甜腻的食物勉强压下胃里的不适。
号舍内的空气难以言表。
各种墨臭、汗酸、尿臊,还有远处飘来的食物馊味混杂在一起,令人作呕。
杨知允强压下翻腾的胃部,闭目片刻,等待第二道策论题。
未时初(下午一点),题纸再次送达。
【次题】新颁《保甲连坐法》,意在靖地方、弭盗贼、增赋役。然乡野之间,或传其扰民过甚,良善受牵;或言胥吏借机勒索,民不堪命。尔生于乡野,长于农桑,当深知闾阎疾苦。试言此法于乡间施行之实情、利弊得失,并论如何兴利除弊,使其真正收靖安地方、固本培元之效。
杨知允精神一振。
这道题,感觉像是为自己量身定做似的。
生于农家,长在杨家村这样新聚拢的村落,杨知允对乡村的认知,对保甲法的实际运作和乡民的真实感受,有切肤的体会。
草稿纸上,笔走龙蛇:
“破题:保甲连坐,立意本善,靖地方、增赋役、助缉盗。然法行乡野,水土难服。利弊交织,关键在于‘度’与‘人’。”
“述实情与利弊:
利:一、 确增赋役效率。 保甲编户,丁口田亩清晰,催征钱粮、摊派徭役,较前便捷。族长、里正责权加重,亦更用心。
二、 初弭小盗小患。 邻里相察,宵小难匿形迹。如学生乡里杨家村,新聚之族,守望相助,自施行保甲雏形,夜不闭户亦非虚言。
三、 稍聚民力。 遇修桥补路、疏浚沟渠等公益,按甲摊派人力物力,较易推行。
弊(尤甚):
一、 扰民过甚,良善受牵。 连坐苛严。一甲之内,一人犯窃,或仅行踪可疑,全甲受审罚银,甚或株连。农人终日劳作,何暇时刻互察?无辜良民,平白受辱破财,怨声载道。杨家村有外姓佃户,因邻甲一子偷窃邻村菜蔬,全甲被罚三日劳役,耽误农时,苦不堪言。
二、 胥吏勒索,视为利薮。 此弊最烈!编查户口、点验丁壮、核查田亩、处理连坐…皆需经手胥吏。彼等手握微权,便极尽敲诈之能事。巧立名目,索取‘鞋袜钱’、‘笔墨费’、‘酒饭钱’…稍有不遂,便诬指‘隐匿丁口’、‘田亩不实’,动辄以‘连坐’相胁。乡民畏之如虎,只得忍气吞声,鬻儿卖女亦有所闻。此非靖地方,实乃祸地方!
三、 乡绅豪强,把持为器。 里正、甲长之位,多由地方富户乡绅把持。彼等借保甲之权,行兼并之实。或强占邻田,诬指原主隐匿;或打压异己,罗织罪名使其连坐受罚,进而低价吞并其产。保甲连坐,反成其鱼肉乡里之利器。
西、 人情崩坏,邻里相疑。 连坐之下,邻里相防,亲友相忌。举报成风,告密者或为自保,或为泄私愤。淳朴乡风,荡然无存。长此以往,根基动摇。”
杨知允的笔触带着一种冷峻的真实感,将保甲法在基层的扭曲变形赤裸裸地呈现出来,尤其是胥吏勒索和乡绅把持两点,字字血泪。他接着写道:
“论兴利除弊之策:
一、 严限连坐范围与程度。 明确连坐仅适用于‘通匪’、‘谋逆’等重罪,且需确凿证据链。寻常盗窃、斗殴等,只究本犯及知情不报者(需有证据),严禁株连无辜!罚银须有定例,量力而行,绝不可动辄破家。
二、 严惩胥吏贪渎,革新选用。 此